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抗清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西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
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
诗集中大量篇章首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
尤其可贵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西海正风尘”,“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等,气势奔放,开朗壮美。
其二,抒写兴亡之恨、可谓“处处山河泪,篇篇烈士心”。
完淳的诗中有不少借青楼盛衰或宴游兴替以寄予兴亡之恨的内容。
其三,歌颂英烈,哀悼师友。
《六哀》、《六君咏》、《细林野哭》、《吴江野哭》和哭钱熙的诸篇,都属于这一类。
其中颇多感人至深的好诗。
千百年后,还使人读之震悼,闻之饮夏完淳诗作,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
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整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
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
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己,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 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
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
以上关于夏完淳先生的资料来自——古文岛
小说《明末清初别云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