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江离李世民的现代都市小说《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完整文集》,由网络作家“芙蓉树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是网络作家“江离李世民”倾力打造的一本古代言情,目前正在火热更新中,小说内容概括:制作风雨现代建国之路,连通各个平行时空的大夏历史朝代。于乱世中崛起,在废墟中建国,沉睡的雄狮终将苏醒,巍峨大国终将站起。请各个平行时空的帝王、文人、武将、圣贤、思想家作为观众,看完直接泪目。始皇帝:“这才是泱泱大国,这才是最伟大的王朝!”李世民:“该国开国最难,该国开国最正!”朱元璋:“看到朕的子民从乱世中崛起,朕岂能无动于衷?”大清:“你们这样显得我大清很无用啊……”……跨越千年时空,深海巨轮扬我神州海上凶威,天上星辰是我神州飞天的梦想,愿这后世如我们所愿!”...
《各朝观看现代建国,皇帝们震惊了完整文集》精彩片段
刘春霖气愤道。
原来和他一同参与科举的还有两位考生,一位名谭延闿,一位叫朱汝珍。
慈禧一看这两位考生的名字,眉头一皱。
分别想起了两位故人——
一位是掀起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一位是当时和她争宠的珍妃,于是大手一挥,将两人的名字抹除,刘春霖才成为了状元。
“如此腐朽的制度,一如清朝之根基,早该废除!放到如今,只会徒增笑料。”
自嘲声中,刘春霖抬头看向天空,看到的,却是一片腐朽。
画面一变,中气十足,洪亮震耳的喝声,响彻云霄。
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正在训练。
他们是北洋新军,于1895年组建完成。
如今十年过去,已经训练完成,是清廷如今的国家主力军。
训练场中,一位身着戎装,不怒自威的将军正在巡视,自成一派气势。
看着手中有兵初长成,袁项城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
画面中,文字浮现。
北洋新军共六镇,一镇由慈禧控制,另外五镇,全由袁项城牢牢把控在手里,成为其日后起家的重要资本。
“大家看看吧,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画面骤然拉高,同盟会的三民思想已经传入国内,大街小巷,各大报刊亭,都有有志之士争相奔走,呐喊。
“孙先生成立了同盟会,未来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大清气数已经尽了!”
“我们终于熬出头了,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了!”
“这一天,不会太久的,这不是重点,而是一切的起点!”
……
大清之内,内有袁项城掌控北洋新军,养精蓄锐,外有孙先生组建同盟会,思想实践传入国内。
于是,大清末年,一个风起云涌的大世,即将拉开序幕!
这一刻,看着天空中此刻的画面与文字,众朝帝王默然。
大秦。
赵高上前一步,缓缓道:“陛下,臣,没说错吧?”
“有成帝王之资的,只有孙、袁两人,别人,一律为将才。”
顿了顿,赵高继续道:“且,这两人,臣更看好这袁项城。”
“哦?为何?”
嬴政眉毛一挑,饶有兴致的问道。
看到这里,他终于看明白了,大清之朝之气数终将走向尽头。
而覆灭大清之人,也越发明显,就在孙、袁二人中。
“时代大世中的明君与枭雄,陛下以为,最终谁会笑到最后?”
赵高,此时露出了笑容。
只是那种笑容,很阴森。
战国末期。
韩非子看到了,一个朝代即将走向陌路的黄昏,新国即将建立的新生。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他亦看到了两个将大事作易、作细的人,如两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眼中的光,越来越炽盛。
明朝。
朱元璋从皇位上站了起来。
他心中有种预感,一个大世将来临!
虽然,自八国联盟之后,这个感觉就一直存在。
但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画面与进程,就像一股巨大的浪潮,一直推着这一朝之终焉的高潮,不断推着。
现在,终于要推到了最高点,心中有一腔热血,该爆发了。
“外有列强,内有清廷,该国,真的太难了!”
“所幸,他们挺过来了,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是要开国了吗?”
这位大明王朝的君主,满怀期待。
就在各朝帝王都觉得该国要开国之际,天空中,盘点继续。
1905年,对东瀛来说,这一年的樱花比往年盛开得灿烂一些。然,清廷发现东瀛已成为中华革命军与爱国反清留学生的革命根据地,做着最后的反扑。
此时此刻,看到此处的各朝帝王们,脑海里都浮现出了四个字:老奸巨猾!
袁项城其实明白谭嗣同夜会他的目的,可他不见兔子不撒鹰。
画面中,谭嗣同也明白了袁项城的意思,于是拿出了康有为撰写的光绪秘旨抄件递给他看。
谁知袁项城仅仅看了一眼,就笑着将抄件扔到了桌上。
他眼中露出轻蔑之色。
“这份诏书,是假的。”
袁项城淡淡看了谭嗣同一眼,说道:“诏书都是朱谕,这却是墨笔所书。”
假密件被袁项城洞悉,性格刚猛谭嗣同顿时怒目圆睁,不再和他客套:“皇上秘旨是何等的重要?岂能由我带在身旁?”
“再说就算这份密诏是假的,我这个军机章京的身份是真的吧?”
“康先生向皇上对你的举荐,更不是假的!如今袁大人的顶头上司荣禄已经上书太后要废皇帝,皇上当此大难,袁大人,岂可作壁上观?”
夜已深,整个法华寺,都回荡着谭嗣同那慷慨激昂之声。
可即便如此,袁项城依旧不为所动。
虽慈禧太后已放权给光绪九年,可仍然大权在握,朝中地位根深蒂固,而光绪帝虽有一帮书生前呼后拥,为其造势,终究是隔靴挠痒。
只要慈禧太后一声令下,所有书生都得人头落地!
“谭大人,即便你说的是真的,诏书之上,让你等军机四章京调解皇上与太后,你奉旨便是,找我袁世凯干什么?”
画面之中,文字出现。
谭嗣同以为袁项城有所松动,便趁机向其袒露出来找他的目的。
“不除慈禧太后,国不能保!”
殊不知,听到此话的袁项城竟吓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言辞犀利的说道:“这是谋反!”
“我袁某已上朝听政三十多年,我手下那一批弟兄都是以‘忠君爱国’为理念的,叫他们以上作乱谋反,恐怕无人敢响应。”
袁项城最终还是拒绝了谭嗣同围圆劫太后的建议。
可下一刻,谭嗣同却是猛地从怀里掏出一把枪,顶住了袁项城的脑袋。
“你的命在我手里,我的命也在你手里。你不答应,只有死路一条!”
画面放到这里,就渐渐变黑了。
各朝天空中,都有文字出现。
谭嗣同把命由袁项城说了算,袁项城的命也由谭嗣同说了算。嗣同一生从不畏死,只怕无法死得其所,以命相逼,视死如归终于让袁项城产生了一丝忌惮。如果不答应,谭嗣同是真的会开枪的。
思考利弊关系的袁项城口头服软,答应了谭嗣同的请求,但又以人手、弹药不足,军心需要动员的理由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辞别袁项城,谭嗣同独自一人静静站在漆黑的夜幕之色。
天空依旧昏暗,乌云依旧浓郁,可天边的一角,流露出了一抹月光。
是月亮出来了。
他仰头,凝视着月亮,虽然袁项城答应出兵,可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取而代之的是深邃。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文人主思想,平天下,治国安邦还得靠武力。这一场变法,我们已做到极致,接下来就看过程了……”
月光之下,谭嗣同喃喃自语,身影消失在黑暗中。
这一刻,文字再出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生大义!
北宋。
王安石看着谭嗣同离去的背影,心里莫名心伤。
熙宁变法没能拯救北宋民不聊生的局面,他主动罢相。
自古变法者都无好下场,王安石是过来人,所以早已看出了。
这场变法,注定没有好结局。
“变法最重要的有当权者的支持,熙宁也好,戊戌也罢,四面楚歌,路布荆棘……”
“做人要看得出眉眼高低,不可做百无一用是书生……”
元朝。
一位位留着胡茬的粗犷壮汉忍不住嘲笑出声。
“这袁项城一看就是具有野心的人,当权为帅三十载,岂是你一个读了几年书的书生能比的?不可找袁项城,更不该将真实目的告之袁项城。”
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本就看不起读书人,此刻看到这一幕,纷纷开口。
汉朝。
“这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犯错,又一次次在纠错的年代。”
汉武帝刘彻轻叹一口气。
看了这么久,他终于看明白了。
这国,希望不能当做希望,绝望也不能当做绝望。
黑暗腐败之中,生了太多想改变这个国家制度的人了。
可前路没有火把啊,一片漆黑。
他们只能做自己的先驱者,一步步试错,一步步犯错,又一步步纠错。
太平天国是这样,洋务运动是这样,如今,轮到戊戌变法了。
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步,踩住了,可第二步却没踩住,一下子掉入深不见底的江底,不见尸骨。
汉武帝看明白了,始皇帝看明白了,李世民看明白了。
孔子看明白了,孟子看明白了,墨子看明白了,韩非子看明白了。
李白看明白了,杜甫也看明白了。
……
大家都看明白了。
甚至连各朝的黎明百姓,都看不明白了。
“何处是尽头?何处见光亮?”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败,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一直期待着——
经历了无数次希望,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在废墟上开国的后世理想国,究竟是怎么样的?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何局面,大厦将倾也好,粉身碎骨也罢,我后世中华风骨还在,我大夏炎黄就在。”
“这就够了。”
金字再提。
翌日,袁项城受光绪帝召见,前往朝廷。
庙堂之上,袁项城高声怒斥谭嗣同、康有为等维新党,并将谭嗣同谋划围园劫太后的事情告密太后,太后震怒。
1898年9月21日,本该在颐和园游玩的慈禧太后于凌晨时分赶回紫禁城,将光绪帝囚禁。
次日,以光绪帝之名发布诏书,正式临朝听政。
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
这六个大字,无比的刺眼,烙印在一位位帝王眼中,如阴影般,久久挥之不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