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女频言情 > 九千岁外孙结局+番外小说

第三十六章 步步成局

发表时间: 2024-11-02

汪文言连夜写的册子,提出了许多接下来治理庄子的想法,有几处与自己的方向不谋而合。

果然是底层出来的人才,能直指核心问题。

翻到最后一页,只有四个字。

“注意朝局。”

杨报国合上了册子。

汪文言知道了什么吗。

既然发现了,为何又不明言呢。

此人并不是为自己做事。

而是为了百姓。

所以提醒自己,但是又不出谋划策,有种只管庄子,不管其他的意思在里头。

看来。

想要扭转此人真心帮自己,还需要时间,让事实来证明。

朝局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当然是东林内阁。

如果自己不懂政治,只通过明史粗浅的认知,恐怕自己的确会忽略刘一燝。

杨涟这些人的确很出名。

但是呢,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刘一燝这类朝堂大佬的眼界,能抓到重点,而不是在旁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果不其然。

刚刚回到魏府,小黄门周进就神色匆匆,把最近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一一告知。

“御史黄尊素上疏辽东旧事,皇上看过后,同意了内阁,以辽东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

“还有郑家来人,说锦衣卫出了事,要提防东西二司房。”

“魏大珰在内廷被王安当众责骂,魏大珰发了脾气。”

听到黄尊素这个名字,杨报国默默念道。

此人可不是小人物。

汪文言是底层出身,是东林派的智囊,那么黄尊素就是科道出身,东林派根正苗红的智囊。

一个是暗,一个是明。

“此人上疏说了什么?”

杨报国问道。

内廷的小黄门很多,没有入宫的阉人更是不可计数,而周进是杨报国挑选出来的。

听到自家少爷的询问,周进竟然一字不差的背出黄尊素的奏疏内容。

“此人奏疏里把万历朝以来,辽东建奴如何得势的缘由,很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扶持奴酋努尔哈赤,上疏朝廷,因奴酋祖辈有功,朝廷因此而接纳。”

“李成梁亲自率兵,诱斩叶赫贝勒清佳努、杨吉努并三百一十一级,又设伏斩一千二百五十二级。”

“扫除奴酋之敌,是岁,受我大明敕书三十道,战马三十匹,袭祖职建州左卫指挥使。”

“从此,辽东各兵配合建州,屡次荡平各部。”

“多年来,奴酋努尔哈赤七次入京朝贡,其余派人入京数不胜数,获得封赏,靠着互市之便,得到物资无数,从而兵强马壮,又有辽东总兵之助,无往不利。”

“万历三十六年,建酋桀骜非常,旁近诸夷,多被吞并,恃强不贡,而朝廷枉视,以至于今日之祸。”

……

好嘛。

果然是东林派的作风。

小皇帝朱由校刚刚登基的时候,杨涟左光斗等人就日复一日的告诉小皇帝,是他们的功劳,才让小皇帝顺利登基。

那几个月来,东林派主要做的事,就是抓着三大案做文章。

把事情定性死了。

东林党的功劳也被成功定义。

现在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同样的做法,的确像是黄尊素的手笔。

任何事有利有弊。

东林势力在万历朝没进入过内阁,这对东林的势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在天启朝,靠着三大案翻身做主,掌握了内阁的东林势力而言,大明有今日的诸多弊端,全部成为东林势力手里的宝剑。

正是因为朝廷以前不亲贤人,而亲小人,不用东林派,才有了如今的现状。

这话说的,没人能反驳。

谁让以前的大臣们的确没做好呢,把大明弄成了这副样子。

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是东林势力来做这些事,哪里会有今日的弊端呢。

这话还是没法反驳。

因为东林党以前没做啊,所以他们有无限可能。

于是。

东林势力的呼声,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几区统一的民间舆论,让东林势如破竹,无人可挡。

大量的读书人加入东林派系,隐隐有了独霸科道的霸主地位。

这就很恐怖了。

朝堂上是东林派的人。

地方读书人,这些后备官员还是东林派的人。

掌握了现在。

以及未来。

大明到底是谁的天下?

“外祖就没有阻止?”杨报国好奇问道。

周进这几个月,地位水涨船高,虽然还是普通的小黄门,但已经不可小觑。

不光魏府的事情打理的明明白白,内廷的事也没有漏下。

“还是要从几日前说起,陕西地方官员上报陕西各地州府灾情严重,多年大旱,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

“万岁爷看到奏疏后,询问内阁。内阁告诉万岁爷当下大明的形势,无兵、无粮、无钱。”

“然后旧事重提,辽东要不要?”

周进也是佩服。

两眼放光,激动道:“他们还有人主动为皇帝想办法,提议说不要。少爷您想想,万岁爷能同意吗。”

杨报国摇了摇头。

“辽东的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本来是大臣们的责任,万一皇上说放弃辽东,那岂不是皇上背锅。”

万历皇帝虽然是祸首。

可万历皇帝的旨意,连京城都出不去,所以真正管理地方的,还是官员和地方乡绅。

杨报国的确认为,大明今日之祸,不提天灾只论人祸,以官员和大户为首。

周进两手一拍,认可道:“是啊,万岁爷自然不会同意,可既然要保辽东,那该怎么办?”

“所以刘阁老说先把辽东的事情解决,等解决了兵祸,方有余力,全力以赴来赈灾。”

“万岁爷同意了全力解决辽东,接下来,大臣们都说应该让王化贞成为辽东巡抚,如此才能上下一心,万岁爷不好反对。”

周进叹服。

这才叫步步为局。

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杨报国也不得不佩服。

枪杆子里出政权,当下虽然没有这句话,可人们还是知道军权的重要性的。

大明的文臣,很早就开始知道要抓军权,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而已。

东林派虽然才开始掌握内阁,可也是直奔关键。

辽东无可否认,已经成为边镇之首。

谁掌握了辽东军务,谁就掌握了大明最大的力量。

既然内阁掌握了军权,也就难怪王安有底气反击魏忠贤,开始下场厮杀。

如果自己没有料错。

接下来就该锦衣卫和东厂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京营在文官们手里。

地方精锐也在文官们手里。

锦衣卫也在文官手里。

除了东厂和北镇抚司。

东厂是因为内廷的关系,所以文官难以掌控。

北镇抚司独立于三法司,不经本卫,也就是不经过锦衣卫,直接奏请皇帝。

如果不是自己,其实北镇抚司也被文官们拿下。

可惜。

人算不如天算。

刘一燝漏算了一样。

杨报国决定要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