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栽圳李时珍的现代都市小说《嘉靖的帝二代:我大明天下无敌啊朱栽圳李时珍》,由网络作家“俺叫刘可乐”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后勤部长:王国光情报部长:陆绎幕僚长:徐文长超级勤务兵:黄锦前敌总指挥副官:戚夫人朱栽圳手下这十位,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名垂青史彪炳史册的人物。这是一个堪称豪华的史诗级阵容。这可能就是朱栽圳最大的金手指。因为他通晓历史,知道应该用哪些人,所用之人摆在什么位置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临出发前的晚上,嘉靖帝找到了朱栽圳。嘉靖帝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圳儿,朕最后叮嘱你几句。你的性命要紧,如果打不过倭寇,就回京城来。朕跟那些臣子们斗了几十年,有得是办法让那张军令状不作数。”朱栽圳的话铿锵有力:“父皇,大丈夫以身许国。不平东南倭患,儿臣誓不还京!”嘉靖帝欣慰的说:“唉!若天下官员人人都像圳儿你这样,国势何至于倾颓至此?朕还有什么能帮得上你的,你尽...
《嘉靖的帝二代:我大明天下无敌啊朱栽圳李时珍》精彩片段
后勤部长:王国光
情报部长:陆绎
幕僚长:徐文长
超级勤务兵:黄锦
前敌总指挥副官:戚夫人
朱栽圳手下这十位,随便拎出一个来都是名垂青史彪炳史册的人物。这是一个堪称豪华的史诗级阵容。
这可能就是朱栽圳最大的金手指。因为他通晓历史,知道应该用哪些人,所用之人摆在什么位置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临出发前的晚上,嘉靖帝找到了朱栽圳。
嘉靖帝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圳儿,朕最后叮嘱你几句。你的性命要紧,如果打不过倭寇,就回京城来。朕跟那些臣子们斗了几十年,有得是办法让那张军令状不作数。”
朱栽圳的话铿锵有力:“父皇,大丈夫以身许国。不平东南倭患,儿臣誓不还京!”
嘉靖帝欣慰的说:“唉!若天下官员人人都像圳儿你这样,国势何至于倾颓至此?朕还有什么能帮得上你的,你尽管开口。”
朱栽圳压低声音:“父皇,儿臣希望您写一道圣旨。”
嘉靖帝道:“什么圣旨,怎么弄的神秘兮兮的?”
朱栽圳附到嘉靖帝耳边,低语了几句。嘉靖帝当即应允,在龙案前写下了一道圣旨,用了玺。
朱栽圳收起圣旨,说:“父皇,那儿臣先告退。儿臣今夜还要到裕王府去,与三哥作别。”
嘉靖帝眉头一挑:“哦?去那儿做什么?他和他身边的人,恐怕在盼着你打败仗呢!”
朱栽圳叹了声:“不管三哥是怎么想的。儿臣毕竟跟三哥是亲兄弟。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
与此同时,裕王府后花园正在大摆宴席。
裕王党的人正在庆祝!庆祝朱栽圳马上就要去东南“送死”!
徐阶笑道:“有些人要找死,咱们拦都拦不住!”
高拱附和:“哼,他咎由自取!这厮竟敢屡次让裕王爷下不来台。”
裕王举起酒杯,喝了口酒:“徐阁老,南直隶巡抚赵贞吉那边你写信了吗?”
赵贞吉是裕王党骨干之一,徐阶的学生。
徐阶笑道:“信已经写了。王爷放心,有赵贞吉在,景川王平倭的事办不成!就算侥幸办成了,功劳也有一多半儿会归到您名下。”
裕王满意的点点头:“如此甚好。”
亲王宴请外臣,一般是不允许女眷在场的。李妃却坐在裕王身边。因为她也是裕王的智囊之一。
这个阴险歹毒的女人轻笑一声:“我现在已经想象到了朱栽圳被倭寇杀得大败,灰溜溜逃回京城的狼狈相。在我眼里,朱栽圳已经是个死人了。”
宴席上的众人一个个眉开眼笑。唯有张居正一脸严肃。他心道:你们这样说景川王真的好么?人家去东南,是替朝廷、百姓打仗的啊!
就在此时,裕王府总管冯保通禀:“景川王求见。”
裕王收敛笑容:“引他来见我。”
不多时,朱栽圳来到了裕王面前。他毫不客气的坐到了椅子上,顺手拿起一个酒盅喝了一杯。
朱栽圳笑道:“我知道,三哥和诸位这是在庆祝。”
裕王否认:“胡说八道!国势衰微,哪里有什么事是值得庆祝的!我们是在借着酒宴商议国家大事。”
朱栽圳歪着头,看着自己的三哥:“不对吧?我带着区区几个随员去东南,几乎会十死无生。这事儿难道不值得你们庆祝嘛?”
裕王怒道:“四弟,别把旁人想得那么坏!”
朱栽圳怼了他一句:“也不能把人想得太好!有些人的人心之歹毒,远胜鬼怪!”
朱栽圳却怒斥魏谦吉:“魏侍郎,要不是看在你是严阁老的义子的份儿上,我早就大耳刮子抽你了!
你就这么跟大明的军略奇才、军阵大师说话?”
魏谦吉挨了骂,不敢再作声。他搞不懂朱栽圳为何对一个六品主事如此上心。
唐顺之作势要给朱栽圳下跪,却被朱栽圳一把搀住:“唐先生,快快免礼。小王此番来是有求于你。”
杨博和魏谦吉震惊了!景川王竟称呼一个主事为“先生”?还自称“小王”?
要知道,先生是一个极为高贵的称呼。在大明,只有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者才能被称呼为“先生”。
唐顺之的确不怎么会说话。一般会来事儿的官员,此时应该说:“王爷抬举下官了。求字不敢当。尽管吩咐就是。”
可唐顺之竟然说:“王爷有什么事儿求我,说吧。”
朱栽圳道:“你应该知道,小王要去东南平倭。希望你能做小王的随员!”
换做其他职方司主事,指定屁颠屁颠的一口答应下来。
可是唐顺之却丝毫没有犹豫,直接说:“不成!”
朱栽圳问:“为何?”
唐顺之敷衍道:“我才疏学浅,担当不了如此重任。”
怀才不遇的人,脾气一般都很古怪。唐顺之拒绝朱栽圳,自然有他的因由。朱栽圳清楚是什么因由。
朱栽圳道:“唐先生满腹兵略、军阵。难道甘心一辈子蹲在这暗无天日的职方司里,埋没自己的才华?
战场才是您这样的人建功立业的地方。
再有,难道您忍心看到东南百姓遭受倭寇屠戮?”
唐顺之道:“我四年前去过一趟东南,以职方司主事的名义为东南明军制定抗倭军略。
可是,没人听我的!
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我不想再去东南。且我建议王爷也不要去东南。”
魏谦吉刚要开口骂唐顺之不识抬举。朱栽圳立马瞪了他一眼:“魏谦吉,你先回大堂去。”
魏谦吉无奈,只得离开。
朱栽圳指了指地上的浙直两省沙盘:“唐先生,你嘴上说不想再去东南,可你的心一直在东南!
我告诉你,这回去东南,所有人都会听你的!因为你是我——大明景川王的心腹!”
唐顺之还是不为所动:“王爷恕我直言。就算浙直的十二万兵卫所军都听我的,仗也打不赢!
卫所军,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别说打倭寇了,他们不侵扰百姓就算好的了!”
朱栽圳语出惊人:“如果我在浙直编练一支新军,让他们习练你的鸳鸯阵、三才阵呢?”
唐顺之惊讶:“王爷竟然知道鸳鸯阵和三才阵?”
杨博同样惊讶:“王爷要编练新军?皇上知道么?即便皇上同意,朝廷和地方上也拿不出银子来啊!”
朱栽圳道:“杨老部堂,编练新军的事,我自会向皇上请旨。至于银子,我会想办法。”
他转头又道:“唐先生,据我所知,鸳鸯阵、三才阵是你耗尽毕生所学,创造的两种专克倭寇的阵法。
难道,你不想将这两种阵法在东南付诸实战?
读书人学以致用,庇佑东南千万百姓。岂不快哉?
你虽学富五车,一身本事。活了大半生却碌碌无为。是时候建功立业了,我的唐先生!”
士为知己者死!唐顺之仿佛遇到了知音!且,这个知音是当朝郡王!
唐顺之不再推脱,他拱手道:“既然如此,我就随王爷去东南走一遭!我已经五十四岁了,为了百姓,就算一把老骨头扔在东南也值了!”
徐阶没有接话。在他眼里,只有严嵩是他的对手。严世藩还不配跟他吵。
高拱蹦了出来:“小阁老,太祖爷定下的制度,江南的盐无论买卖还是运输,都需要两淮盐运使衙门开具的盐引。每年的定额是一百二十九万引。
如果我没记错,现任两淮盐运使鄢懋卿是你爹的学生!这厮吃相也太难看了些,上任半年就发光了一年的盐引定额。
现在盐引定额没有了,浙江超额往河南运盐,就是违背祖宗制度!
户部按着不让浙盐北运,是在维护祖制!”
朱栽圳仔细的听着高拱的话,他的脑子飞速转动着:盐引,相当于后世的购销凭证。盐引定额制度,的确是祖制。
可是,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河南几百万百姓吃不上盐吧?就不能变通一下嘛?明代官僚的因循守旧,的确令人发指。
严世藩怒道:“高肃卿,你别拿祖制压我!”
高拱笑道:“如果我没记错,浙江巡抚胡宗宪也是严家的门人!小阁老这么着急让九十万石浙盐北运,是不是等着让你们严家的商行大赚一笔啊?”
很奇怪,严党、裕王党的两大骨干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的首领严嵩、徐阶却像没事儿人一样。
徐阶面无表情的喝着茶。
严嵩则从手指上摘下一个玉戒,转头对朱栽圳说:“王爷,你瞧我这缅玉戒指,怎么样,玉质不错吧?”
这些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整日在内阁值房里争吵、推诿、扯皮。
裕王终于开口:“好了,都别吵了。河南百姓吃不上盐,孤也心急如焚!可是今年的盐引已经发光了,浙盐北运是违背祖制的!
所以,此事绝不可行!就让河南巡抚自行解决盐荒的事吧。”
祖制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严党的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件事似乎就这么过去了。
朱栽圳却忽然站起身:“不成!”
裕王眉头一皱:“怎么,四弟,你有意见?”
朱栽圳朗声道:“三哥,河南百姓吃不上盐,浙江那边却囤积着大量的盐运不出来。这难道不可笑嘛?”
裕王摆出一副老前辈的架子,说道:“四弟,你以前没处理过政务,没有经验。
我告诉你,天下可笑的事情多了。但只能让那些事继续可笑下去!
理政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
朱栽圳道:“三哥,理政的确不容易。但也不难!如果我能想出一个既不违背祖制,又能让河南百姓吃上盐的办法呢?”
裕王“噗嗤”笑出了声:“四弟,你面前这些人,都是理政的老前辈!要是世间能有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他们早就想出来了。
你初入内阁值房,要谦虚,多听多看少说话。
千万不要仗着皇子的身份对一众老前辈指手画脚。”
徐阶附和:“裕王爷的话虽然有些重,却是事实。”
高拱冷笑一声:“呵,祖制摆在那儿,浙盐是万万不能北运的。景川王还是听裕王的吧,多听多看少说话。”
严嵩开口,替朱栽圳说了几句话:“裕王爷,诸位同僚。跟西洋人做生意,同样违背祖制。景川王不一样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法子?内阁值房议事,总要让景川王把他的话说完吧?
上来就冷嘲热讽,岂不是显得裕王爷没有容人之量?”
“没有容人之量”六个字分外刺耳。裕王眉头一皱:“好,那就让他说法子!反正说得不好,丢的又不是孤的脸!”
朱栽圳点点头,他问徐阶:“徐次辅,你是浙江人。浙江是不是有个叫永康的地方,盛产白萝卜?因为产量太大,当地人都拿萝卜喂猪喂羊对嘛?”
徐阶微微点头:“永康是盛产白萝卜。可这跟浙盐北运的事有什么关联?请景川王不要东拉西扯。”
朱栽圳继续提问:“再请问徐次辅,祖制说没有盐引,食盐不能运输。那祖制没说往外省运萝卜,需要萝卜引吧?”
徐阶蹙眉:“景川王,内阁值房议事,请你庄重些。不要讲笑话。萝卜又不是盐铁、金银之类。历朝历代都没有限制萝卜买卖、运输的规矩。”
朱栽圳道:“那就齐了!我的法子是,浙江官府在永康大量采购白萝卜。用那批浙盐将白萝卜腌制,晾晒成咸萝卜干。再将大批的咸萝卜干北运到河南。
吃咸萝卜干,能起到跟吃盐一样的效果。河南的盐荒也就渡过去了!”
裕王和一众官员听了朱栽圳的法子面面相觑。
朱栽圳侃侃而谈:“这样做有三个好处。浙江的盐不用堆在仓库里受潮;河南百姓能够渡过盐荒;永康府的百姓也能把卖不出去的白萝卜换成银子、铜钱。
这叫拉屎摘瓜逮蚂蚱,一举三得!
而且,这样做并不违背祖宗制度!”
内阁值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每个官员都在琢磨着朱栽圳的法子。盏茶功夫后,严嵩那个老家伙放声大笑:“拉屎摘瓜逮蚂蚱,一举三得?哈哈哈!景川王真是太风趣了!”
随后严嵩收敛笑容,正色道:“景川王的这个办法,跟贡赠之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巧妙的在不违背祖制的前提下,为朝廷为百姓办了实事!
我作为内阁首辅,全力支持景川王的这个办法!我想河南几百万老百姓,会对想出这个法子的景川王感恩戴德!”
严世藩挑衅似的看着高拱:“呵,景川王这个理政的新手,不知道比有些自诩老手的人高明到哪里去了!”
严世藩这是在指桑骂槐,“啪啪”打裕王的脸!
高拱气得脸通红:“此例不可开!今后那些私盐贩子要是有样学样,拿咸萝卜干当私盐贩运,朝廷的盐引制度岂不成了形同虚设?”
朱栽圳开口:“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已经想到了这一层。内阁可以颁布一条新的政令,凡私人贩运咸盐腌制的大宗货物,无论是咸萝卜干,还是咸茭菜之类,只要达到三百斤,一律加征五成的厘税!
课以重税,没了利润,就没人会再去干这件事。
也就是说,今后这种事儿只有官府能干,私人是干不得的。
颁布这条新政令,亦不违背祖制!”
接下来的半个来月,朱栽圳过的十分快乐。
上晌睡到巳时四刻(十点),起床。
大明宫制,从皇帝到太监、宫女,卯时正刻(五点)必须起床。然而朱栽圳却有睡懒觉的理由——大病初愈。
起床换好衣服,就去给嘉靖帝做午膳表孝心。下午去内阁值房理政。
傍晚理政结束,再去御膳房给嘉靖帝做晚膳。吃完晚膳陪着嘉靖帝在宫里遛遛弯。
然后回到永寿宫,跟嘉靖帝讨论两个时辰的道家理论。
原本朱栽圳研究道家理论,只是为了迎合嘉靖帝。没想到这么多天下来,他竟发现道家理论实在是高深莫测。里面有许多东西跟治国安邦的道理深深契合。
父子之间有了共同信仰、共同语言,关系自然更近一层。
再说理政。凡遇到内阁老鸟们都束手无策的难事,朱栽圳总能用现代人的思维轻松化解。这让他成就感满满。
嘉靖帝凭空得了这么个有理政大才的大孝子,天天忙着祈神还愿:三清上仙待朕不薄!
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天,京城的官场之中就出现了一个说法,一个不利于朱栽圳的说法。
“景川王啊,也就能卖卖嘴皮子,在内阁值房里指点江山。这种人做不了实事!”
“景川王说好听点叫指点江山,说不好听的就是哗众取宠!”
“没错。朝廷里只有裕王、徐次辅、高部堂他们,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
这明显是裕王党的人编出来的说法,恶意中伤朱栽圳。
朱栽圳听到这些说法一笑置之:说我干不了实事?等着吧!我会让你们看看,我是大明最大的实干家!
做实事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两千里外的浙江,一场闹剧正在上演。
上虞县沿海,七十二个倭寇乘着一条小船靠岸登陆。他们打到了会稽,占了一座民宅。会稽一千多明军包围了那座民宅,愣是没打进去。
天黑之后,倭寇趁着夜黑风高突围出去。半路遇到一个倒霉鬼——返乡省亲的某位都察院御史。他们把御史给杀了。
御史被杀,这还了得?当地组织了三千名明军围剿。
三千对七十二,明军竟被倭寇打得抱头鼠窜!
接下来的事,已经不属于历史题材范畴,而是魔幻现实主义范畴了!
七十二个倭寇竟然开始进攻杭州城!
杭州城是浙江的首府啊!
后世李云龙打平安县城,尚且要集中三个主力营、县大队、区小队上万人。
雾草,倭寇就那么七十二个人,就特么敢打杭州!
这就好比是以卵击石。
奈何,倭寇才是石头,杭州守军顶多算个蛋。
上万明军,竟然没守住!七十二个倭寇在付出战死五人的“惨痛代价”后,攻入杭州城,抢劫一番之后,竟然大摇大摆的逃出去了!
上万明军像是上万头猪,束手无策!
离开杭州,他们又跑到于潜、昌化两个县城,连抢劫带烧杀。
浙江巡抚胡宗宪火了!调集数万大军围剿!
还是没围住!只杀了七个倭寇!
剩下的六十个倭寇,突围跑到了淳安县,又是一番抢劫!
这六十个倭寇此时已经飘了!既然连明国浙江的首府我们都能打下来。留都金陵我们一样能打下来!
(注:南与京连起来是敏感词。全文以金陵代称)
他们开始朝着大明留都进发!突破浙江,经徽州进入南直隶境内。搞笑的是,徽州关隘的五百明军见到六十个倭寇,一箭未放,全部逃窜!
六十个倭寇又是一路烧杀抢掠,连续击败泾县、南陵县的明军。
太平府的知府带八百人阻击。知府亲自引弓朝着倭寇射箭,奇幻的一幕发生了。一名倭寇竟然徒手接住了箭!
吓得太平知府跟八百明军四散而逃!
紧接着倭寇又进攻芜湖。芜湖守军连倭寇的影子都没见到,只听说倭寇来了,就撒丫子跑路了。
还是芜湖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围攻倭寇。杀了倭寇七个人。
剩下的五十三个倭寇见当地老百姓真敢玩命,只能回身攻打太平府。
太平府知府为了一雪前耻,亲自带兵两千出战。结果被五十三倭寇杀得屁滚尿流。知府无奈,只得跑回城中,砍断护城河吊桥绳索,当起了缩头乌龟。
五十三个倭寇一合计,咱们这趟来是发大财的,不是贪小便宜的。他们干脆饶开了太平府,目标仍是金陵。
这股倭寇途径江宁,江宁卫五千守军出战。被倭寇斩杀三百,倭寇自身仅死了三人。明军一哄而散,直接让路。
登陆时的七十二倭寇在经历了大大小小三十多场战斗后,终于......只剩下了五十人。
五十人大摇大摆,攻到了金陵城下!
金陵可是大明的留都啊!要是被五十个倭寇打下来,大明朝的脸以后可以塞进裤裆里了!
浙江巡抚胡宗宪、南直隶巡抚赵贞吉调集了两省全部兵马十二万人,围剿五十个倭寇!
倭寇见状不妙,朝着大海的方向边打边逃。十二万明军就一直追。终于终于,在他们逃到离海边几十里的地方,将其全歼!
其实,要不是倭寇舍不得抢来的十几牛车财物,拖慢了速度。他们真有可能安然退回海上。
七十二个倭寇,自上虞县登陆后转战千里,横扫浙、直两省。两省十几万明军束手无策。眼巴巴看着他们攻破大大小小十几座城池(含杭州),最后一直打到了留都金陵城下!
这分明是后世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才能有的情节!
海面上的各路倭寇听到这个消息,士气大振,纷纷登陆抢掠。一时间东南倭警四起。
消息传到京城,嘉靖帝在永寿宫的青纱帷帐内发出一声龙啸:“欺天啦!”
随后嘉靖帝“当”一声,将铜罄狠狠摔出了青纱帷帐。
朱栽圳正撅着屁股帮嘉靖帝清洗丹炉呢。这一声龙啸吓了他一跳。
他连忙走到青纱帷帐前,问:“父皇,出什么事儿了?”
嘉靖帝把兵部的邸报甩给了朱栽圳:“你看看吧!”
朱栽圳看完,从牙缝里愤愤然挤出两个字:“国耻!”
嘉靖帝高喊一声:“黄锦!宣在京所有正五品以上官员,永寿宫大殿议事!”
朱栽圳喝了一口,说:“严阁老,小阁老。此去东南,我需要严党的襄助!”
严嵩忽然像一只大蛤蟆般从椅子上一跃而起,径直走到了朱栽圳面前:“王爷,您说错话了!自您回京那日起,这世间就再也不存在什么严党。只有景川王党!
我们父子是您的仆臣。严家的那些门生故旧,也都是您的仆臣!
仆臣为主子效力,是应当应分的。何谈什么襄助不襄助?”
朱栽圳心中暗笑:这老狐狸说话嘴上跟抹了蜜一样。不过好话不能当饭吃。
你要表忠心,光靠嘴不行。要看你肯不肯为我掏银子了!
想到此,朱栽圳仰天长叹一声:“唉!有件事我愁的很啊!”
严嵩连忙道:“王爷愁什么事?尽管说来,看老臣能否为您分忧。”
朱栽圳直接从袖中掏出一枚二两重的小银锞子,放在桌上:“还能愁什么。无非愁这阿堵物。国库是绝对拿不出银子来的。我这趟去东南,兜比脸都要干净!”
严嵩从话音中听出了端倪:景川王今夜来此,恐怕是要我严家出血。
严嵩小心翼翼的问:“王爷平定倭寇,大约要用多少银子?心里有没有估算好的定数?”
朱栽圳伸出了三个手指。
严嵩倒吸一口凉气:“三百万两?”
朱栽圳道:“至少前期要带三百万两军费过去!这事情愁得我昨夜一宿没睡着觉。”
严嵩试探:“您打算怎么解决?”
朱栽圳直接将难题抛给了严嵩:“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所以来求严阁老你了!”
严嵩道:“国库虽还剩下四百多万两压库银,却是动不得的。裕王那群人不会同意。那这笔军费......”
朱栽圳在言语中诱导严嵩:“这笔军费就要靠阁老你私下筹措了!”
严嵩先是一脸为难的神色。沉默了盏茶功夫后,他一咬牙,说道:“为了王爷能够办成大事。我严嵩就是舍上这把老骨头,把全天下的人都得罪光了,也要为您凑出三百万两军费!”
朱栽圳一脸大喜过望的神色,他伸出双手握住了严嵩的手:“我就知道,关键时刻还得靠严阁老你。”
严嵩心一横,说:“三百万两银子,一百万两让严家在京的门生故旧们凑!五十多名正五品以上的京官,怎么也能把这笔银子凑出来!
一百万两,由浙江巡抚衙门出。胡宗宪是臣的学生,是个干臣。他手里有一笔在浙江攒的专门用来抗倭的银子。
另外一百万两,严家出!严家倾家荡产不过了!王爷,请随我来!”
严嵩父子领着朱栽圳来到了严家的后花园中,七拐八拐带着他来到了一间库房前。库房门口站着十几个手持棍棒的严家家丁。
严嵩从身上摸出一把钥匙,打开了库房的门。
三人摸黑进了库房。严世藩打着火折子,点燃了蜡烛。
接下来的一幕把朱栽圳深深震撼了!只见库房之中整整齐齐摆放着上百个铁架。铁架上全都码放着白花花的银子!
即便是在后世的影视剧中,朱栽圳也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朱栽圳问:“严阁老,你带我来这儿是什么意思?”
严嵩道:“为了王爷平定东南的大业能够完成。严家不过了!实不相瞒,这里有一百万两银子。是老臣为官五十五年的毕生积蓄!
老臣不要了,全给王爷!只要王爷能在东南打胜仗。严家人就算勒紧裤腰带,一天三顿喝稀粥也在所不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