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韩桓惠冯亭的其他类型小说《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斩不断的影”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撤,并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内不出去应战。然后,秦军士气正旺,攻势凶猛,又用了不到一月时间,攻破了我军西边的营垒。即便战事多次失利,上将军依然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不出,以此来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如何挑衅、辱骂,我军就是坚守不出。我王对于上将军坚守不出的行为很是不满,多次派人催促和责备上将军,上将军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为由回绝掉了。其实,上将军的想法就是要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锉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出击。上将军的想法,我王不知道,可秦将王龁再清楚不过了。既然两军进入对峙状态,那接下来拼的就只能是粮草了。两军对峙两个月之后,双方的粮草都消耗巨大,在此之际,王龁派遣一支小股部队包抄我军后方,骚扰我军粮道。奈何,我赵...
《长平之战——赵括的自述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撤,并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内不出去应战。然后,秦军士气正旺,攻势凶猛,又用了不到一月时间,攻破了我军西边的营垒。即便战事多次失利,上将军依然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不出,以此来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如何挑衅、辱骂,我军就是坚守不出。我王对于上将军坚守不出的行为很是不满,多次派人催促和责备上将军,上将军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为由回绝掉了。其实,上将军的想法就是要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锉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出击。
上将军的想法,我王不知道,可秦将王龁再清楚不过了。既然两军进入对峙状态,那接下来拼的就只能是粮草了。两军对峙两个月之后,双方的粮草都消耗巨大,在此之际,王龁派遣一支小股部队包抄我军后方,骚扰我军粮道。奈何,我赵国本来善战的野军此刻正在用来防守,无暇顾及后方骚扰粮道的秦军,导致我军粮道很难及时运送至营垒。而反观秦军那边,秦国竟然能召集百万青壮年,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远程运粮甚至比我赵国更快,更畅通。更让我赵国雪上加霜的是,农事在即,而我赵国男儿皆在长平战场之上,无法抽身收割谷物。如果双方再僵持下去的话,农田中的谷物无人收割就会被蝗虫所食,届时,别说是军中无粮了,整个赵国都会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战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不仅是我王希望上将军能够尽快出战结束战斗,而是整个赵国朝堂都希望上将军能够快速出击,一举击溃秦军。身处长平的上将军又何尝不想呢,但仅仅是想是远远不够,目前我军根本就没有一点战胜秦军的实力和机会。无奈之下,上将军再次将王命置之不理。
既然上将军选择了继续对峙,那留给我赵国的只有两个选择了。第一,赵国向秦国割地求和,而这次秦国举国之力攻打我赵国,定然不是割几座城池就能应付的,而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满足秦国的胃口。第二,赵国向其他五国寻求援兵,一起合纵攻秦,而付出的代价恐怕也是巨大的。朝堂之
是全了我为国征战沙场的心愿,虽万死而无悔!
在我回到府中之前,母亲便听说了今日朝堂之事。当我一进院门,母亲便迫不及待地问我可当真有把握破敌,我直接回了两个字,“无有”。母亲听完,骇然,责问道:“汝既然无有克敌之策,为何答应王上?”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回道:“不仅我无克敌之策,赵国上下无一人有,但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而我选择了站出来!”母亲不解,“为何?”我坚定地回道:“为了不辱没父亲之威名。”母亲上下打量着我,也许此刻在她的心中想着原本懦弱无能的儿子其实也并没有她想的那么不堪吧。
第二日一大早,母亲便入宫向我王进言,说我并无退敌之策,更无统军之才,请王上收回王命。我明白,母亲此举是希望我能留在邯郸,能够活下来。昨日我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我既无克敌之策,那便唯有死战,她知道我此次一去长平,怕是永远都回不来了。可是,母亲不知道的是,我王既然已经下诏,又怎会因为妇人之言而朝令夕改。更何况,我若不去,又有何人能去呢?难道我王的心中就真的一点估量都没有吗?不,我王是睿智的,从他一开始就命上将军与秦军正面开战就足以说明他的睿智,那时,即使是我军战败,我赵国依然有喘息之机。而如今,他也只能寄希望于我能将赵国从九死一生之中解救回来。我亦是如此!
数日之后,我抵达长平,与上将军交接帅印。上将军临走之时还嘱咐我,“赵将军,勿出,切记!切记!”我闻言苦笑,若是我赵国有足够的粮草源源不断地送入军中,我亦是会龟缩不出。我苦涩地看向上将军,道:“上将军,若王上希望末将固守不出,那又何必让末将来替换您呢?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王上会不知道吗?您觉得末将还有的选择吗?唉……”我与上将军同时发出一声长叹。
经过数日的休整,我让全军将士的状态尽量调整到最佳。然后,我便直接命令全军全速出击,期望用我军的骑兵优势快速冲毁秦军阵列。两军短暂交接之后,秦军便快速败退
为韩人而非赵人,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被秦国统治还是被我赵国统治都没有区别,而秦国还有巴蜀粮仓,相对赵国更加富庶,也许在他们心中还更愿意成为秦人而非赵人。所以,我赵国军队和上党郡百姓做不到上下一心,是抵挡不住秦军的攻势的,秦国很快就会将上党郡收入囊中。而我赵国最后什么都会得不到,而且面对秦军的怒火,还会失去更多。母亲闻言,大怒,“竖子!汝有辱尔父之威名!战事未开,怎可轻易言败?若是尔父,必然早已身处上党,力图为赵国再立功勋。”
我不明白母亲为何突然大怒,我只是在客观地分析时局,上党郡能不能守得住并不会因为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母亲怪我没有奔赴战场,以为我胆小怕死。可她不知道的是,我已经向我王和上将军廉颇请战过无数次了,可他们皆因为我没有上过战场而拒绝了我。我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早已融会贯通,我现在缺的就是一次上战场的机会,我自信只要我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哪怕是一次,一定会成为一位超越家父的当世名将。可残酷的现实是,没有人愿意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家父在世时,他并未带我上过战场,所以,所有人都认为连家父都不愿意用我,那我定然是不堪重用的。家父离世之后,我王为感念家父,予我一个军中参将的闲职。而后,我思虑着既然不让我领兵,那我就从一个兵卒做起,一步一步做给所有人看,向所有人证明我是可以超越家父的。可是……还是因为家父的缘故,我又再次被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名将之子岂可为普通兵卒,若被世人知晓,岂不指责赵国苛待功臣之后?”想来,竟是如此可笑!
母亲对于个中缘由一无所知,母亲年迈,我亦不忍告知真相让她担忧。所以,一直以来,母亲都恨铁不成钢,认为我懦弱、胆小、无能,辱没了父亲的名声。我并未与母亲多言,走出门外,望着上党郡上空的星辰,格外黯淡,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在赵国接收了上党郡的一年里,秦国并未发兵上党郡,也没有进攻赵国其他的城池。此时,整个朝堂上下,皆以为
装要突围,实则是想将士们拼尽最后一丝力量与秦军同归于尽。其实,并不是我不想突围,只是突围之后又能如何,我们依然战胜不了秦军,只能逃跑活命,可这种活法从来不是我赵括想要的。
事实证明,秦军的强大远非我军能比,哪怕是我们拼尽全力突围了四五次,秦军的包围圈依然如铁桶一般。最后,为了激励全军,我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希望全军以我为榜样,不畏生死,奋勇杀敌。很显然,白起看出了我的意图,在他的示意之下,秦军的弓弩手将所有的箭矢都指向了我。当我再次看向白起之时,万千箭矢向我迎面袭来,我还来不及感受万箭穿心的疼痛便已没了呼吸。
我,赵括,身死!
我死之后,我军的士气瞬间荡然无存。白起一句“投降不杀,白起可信”,就让我军将士纷纷丢下了武器,着实可恨!可结果呢,白起并不可信,我军投降的四十余万将士尽皆被坑杀。不过,值得我庆幸的是,秦昭襄王居然真的昏了头,听信范睢之言不让白起北上进军,进攻邯郸,我赵国因此才得以存活。
本以为后世之人谈起“长平之战”时,除了想到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之外,还应该想到我赵括宁死不降、为国捐躯的壮举。可不曾想,他们谈论的居然只有我“纸上谈兵”的愚蠢!
可笑!可怒!历史,终究是以成败论英雄!
臣百官竟无一人开口说话。此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明白,想要破局,只有一法,便是大败秦军。可是,连我们的赵国战神廉颇将军都办不到的事情,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办得到呢!若是战争之初,我必会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可如今我军将士疲惫饥饿,哪还有战力可言?这样的军队对上秦国的虎狼之师,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看到群臣久久未开口回话,我王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而后,不知怎么的,我王看到了站在队列之末的我。开口道:“赵括,近日邯郸城内有传言,说汝之才在廉颇之上,更是远超令尊赵奢。汝,可能堪以重任,破敌之?”
闻言,我心中不由得发笑。近日邯郸城内确是有各种谣言,夸赞我之才能远超家父赵奢和上将军廉颇,可谁人不知这是秦国奸细传播的谣言啊!我虽自幼熟读兵书,可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我的才能又有谁能真的知道呢,谁又相信呢?秦国奸细之所以传播这种谣言,怕是连他们都以为我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蠢货吧,好让我这个蠢货取代上将军,以便更好地败于秦军之手。其实,时至今日,不管何人担任主帅都必败无疑,只不过这种实话人人都知道,却没一人敢说出来,只有我高高在上的王还幻想着我军还有机会能挫败秦军。而此刻,我王却拿着这个可笑的谣言来说事,看来,我偌大的赵国当真是无人可用啊!既如此,那这个锅,我便接下了,也算不辱没了家父之名吧!
我出列,回道:“回王上,若臣下为主帅,必能力克秦军!”我知道我这短短几个字算是彻底结束了我这一生。
诸臣闻言,脸上皆是震惊之色,有人敬佩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也有人嘲讽我不知死活的愚蠢。而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是,长平之战,我赵国必败,秦昭襄王只有脑子不发昏,秦军必然继续北上,直抵邯郸城下,届时,邯郸城无兵可用,秦军很快就可以攻破邯郸城,赵亡!而我,身为马服君赵奢之子,必将以身殉国!既如此,我还不如在临死之前,身挂帅印,率领数十万大军酣畅淋漓地大战一场,也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