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每具尸体都呈现出一种“心理学概念具象化”的奇特特征,仿佛凶手在通过这些尸体传达着某种深刻而隐晦的信息。
第一具尸体被发现时,口中含着《乌合之众》的书页,那被鲜血染红的纸张仿佛在诉说着群体暴力的可怕。
书页上的字迹被血水模糊,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股压抑的气息。
这似乎在暗示着,凶手认为这些受害者在群体中失去了自我,纵容了暴力的发生,就如同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盲目从众的人,他们的行为合理化了暴力,最终也成为了暴力的牺牲品。
凶手似乎在以这种方式,对那些冷漠和盲从进行着无声的批判。
警察们在案发现场小心翼翼地收集证据,他们戴上手套,轻轻拿起那本染血的书,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凶手留下的线索。
周围的环境一片死寂,只有他们轻微的脚步声和紧张的呼吸声。
第二具尸体的脑内则被植入了虚假记忆芯片,这一发现让警方大为震惊。
当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取出芯片,连接到设备上读取数据时,发现里面存储着一段段扭曲的记忆。
这些记忆片段混乱而怪异,仿佛是有人故意将受害者的过去扭曲、改写,让他们为自己的罪行“买单”。
警方不禁猜测,凶手是否掌握着先进且可怕的记忆篡改技术,而这些受害者只是他的试验品?
这个神秘的凶手,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目的?
技术人员们围在仪器前,眉头紧锁,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试图解读这些混乱的记忆片段,会议室里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沈昭在警局的拘留室里,虽然身体被禁锢,但她的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
拘留室的墙壁冰冷而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仿佛这里囚禁着无数的秘密和痛苦。
墙壁上有一些斑驳的痕迹,像是有人曾经在这里挣扎过留下的。
她深知,要想摆脱嫌疑,就必须自己找出真凶。
她开始仔细回忆与案件相关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此刻在她眼中都可能成为关键线索。
她在狭小的拘留室里来回踱步,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仿佛是另一个人在陪着她思考。
就在这时,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