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番外》,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今年冬天的风,格外的冷,透着刺骨的寒意。寒风掠过京城,吹到郊外,在潭峪岭下的山坳,打了个转。最后卷入位于半山腰处的一座道观中,吹打在一名少年道士身上。“这该死的小冰河!”少年把道袍往身上,用力裹了裹,低声咒骂了一句。他看上去,约莫十六七岁,五官清隽,俊美无俦。哪怕穿着略显臃肿的道袍,依旧气质出尘,俊朗飘逸。少年名叫云逍,是一名来自后世的穿越者。他来到大明,已经三年了!现在的身份,是这座道观的观主……!好吧,其实整个道观,就只有他一个人。道观名为吕祖观,是前身从老爹手中,继承下来的。这世道,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道观自然不会有什么香火了。也多亏云逍前世,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是世世代代的老中医。虽然,他在大学里,学...
《崇祯云逍结局免费阅读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番外》精彩片段
崇祯二年。
十月,二十六。
今年冬天的风,格外的冷,透着刺骨的寒意。
寒风掠过京城,吹到郊外,在潭峪岭下的山坳,打了个转。
最后卷入位于半山腰处的一座道观中,吹打在一名少年道士身上。
“这该死的小冰河!”
少年把道袍往身上,用力裹了裹,低声咒骂了一句。
他看上去,约莫十六七岁,五官清隽,俊美无俦。
哪怕穿着略显臃肿的道袍,依旧气质出尘,俊朗飘逸。
少年名叫云逍,是一名来自后世的穿越者。
他来到大明,已经三年了!
现在的身份,是这座道观的观主……!
好吧,其实整个道观,就只有他一个人。
道观名为吕祖观,是前身从老爹手中,继承下来的。
这世道,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道观自然不会有什么香火了。
也多亏云逍前世,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是世世代代的老中医。
虽然,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理工,却因为自幼耳濡目染,倒也懂得一些医术。
靠着前世的知识与医术,为香客解签算卦,给附近的村民看病。
所以这小日子,倒也过得,还算滋润。
然而。
云逍的心情,却始终不怎么痛快。
因为,再过十五年,大明就要亡国了!
建奴入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大汉民族,即将迎来,最为悲惨,也是最为黑暗的时代!
并从此,沉沦三百年,最终被西方列强,轮番肆意欺凌!
身为穿越者,云逍此时,就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在这明末乱世,像他这样的小草民,能够苟活,都已经是万幸。
像网文小说中的主角们,穿越后各种起飞的故事,对于他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
改变不了,就只能苟了。
云逍本来盘算好了,等明年开年后,就去南方。
离开大明,逃到海外去!
谁知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信。
这让云逍不得不重做打算。
来信的人,是前身的侄子,名为云昊,比前身还要大三岁,自幼一块儿长大。
两人的感情极深,说是叔侄,其实情同兄弟。
五年前,云昊去了南方做生意,一直杳无音信。
直到前几天,他托人带信给云逍,说是这几年在苏州,赚了大钱,准备在年前,回来省亲。
按照书信中预计的日子,估摸着今天,就该到家了。
云逍决定,等侄儿回来后,无论如何,都要劝说他一起去海外。
毕竟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云逍怎么都不忍心,把他丢在京城等死。
潭峪岭,德陵。
这里埋葬着大明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
此时,一身便装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正从德陵下山。
来到山下后,崇祯忽然停下脚步。
然后,他回望陵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皇兄临终前,曾拉着朕的手,对朕说‘吾弟当为尧舜’。”
“朕谨记皇兄嘱托,宵衣旰食,朝乾夕惕,片刻都不敢懈怠。”
“然而,大明如今,却是内忧外患,每况日下。是朕无能,还是大明气数将尽?”
崇祯的一番话,吓得后面的太监、侍卫们,纷纷跪地。
三年前,崇祯从兄长手中,接过大明江山,也曾想中兴大明。
自从登基以来,可谓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每天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在生活上,更是对自己严苛到了极点。
国库没钱了,就把皇宫中的金银器皿,全都卖掉。
堂堂大明皇帝,每餐只吃一菜一汤。
身上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结果又如何?
天灾不断,人祸不绝!
内忧外患,国无宁日!
如今的崇祯,再也没有初继位时的豪情壮志。
有的只是负重前行、举步维艰的沉重。
还有大厦将倾,自己却无力回天的绝望。
这时,又是一阵寒风,呼啸而来。
刺骨的寒风,吹透了衣袍,崇祯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哆嗦。
一名太监劝道:“万岁爷,天儿冷,您的龙体要紧,还是早些回宫吧。”
“今冬比往年,更冷了几分,不知道又要冻死多少百姓……唉!”
崇祯无奈地摇摇头,神情颓废。
回城途中。
崇祯坐在马车上,看到沿途荒芜的田地,一片死寂的村庄。
他心中的的忧虑,又浓重了几分。
马车行了数里。
忽然。
崇祯瞥见不远处的山坳中,有一座村庄,顿时一愣。
“停下!”
“万岁爷,怎么啦?”
崇祯指了指村庄:“这个时辰,怎么会在生火做饭?”
那村庄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
村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的样子。
由于连年干旱,加上赋税繁重,寻常百姓每天能吃一顿饱饭,都非常不易。
此时已近黄昏,这村庄每家每户,居然都在做晚饭。
实在是咄咄怪事!
“去村子里走走,方正化随朕一起,其他人留下。”
崇祯下了马车,举步朝村庄走去。
一名高大魁梧的年轻太监,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来到村头。
一名老者,迎面走了出来,手中拎着两支猪腿。
这老者,显然是眼神有些不大好,直到崇祯和方正化走到他身前,才恍然察觉。
方正化问道:“请问老丈,这里是什么地方?”
老者笑呵呵的说道:“这里是赵家屿。”
随即,他热情地主动询问:“二位是来找云仙长的吧?是要看病,还是打算问卦?”
崇祯一怔。
不等他答话,老者接着又道:“我正要给小仙长送东西,刚好给二位引路。”
崇祯不动声色地问道:“如今北方大旱,百姓食不果腹,你们这村子,怎么家家户户都能吃晚饭?”
“这还不是多亏了吕祖观的云仙长!”
“他给咱们赵家峪,弄来了仙粮,不仅耐旱容易成活,一亩地还能收好几千斤粮食。”
“今年虽然大旱,但咱们村子里的人,却没饿着,一天三顿,顿顿都能吃饱。”
老者的言语间,透着发自心底的敬佩。
崇祯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信?”
崇祯怀疑的神色,让老者有些生气了。
“云仙长的本事大着呢,不仅能掐算,还能看病!背疽知道吧?”
“咱们大明朝的开国太子,就是患的这个病,结果连御医都没能治好,薨了!”
“小老儿我去年,也得了背疽,家里都准备办后事了,是宁仙长把我从阎王爷手里救了回来,你说这不是神仙,是什么?”
老者絮絮叨叨个不停。
崇祯心里,掀起一阵狂澜。
亩产几千斤、抗旱易成活的粮食!
能够治愈背疽!
这是什么神仙手段?
“你把我对你说的那些话,跟谁说过了?”
“怎么就传到皇帝耳朵里去了?”
云逍盯着崇祯。
根据历史记载,这个时间点,孙承宗正好被罢官,赋闲在家。
他能够被任命为钦差,并且赶在建奴兵临城下之前,赶到遵化主持大局。
没有皇帝亲自强力推动,是不可能办到的。
遵化大捷的一些细节,几乎就是按照他那天所说的剧本开展的。
这足以说明,云逍的策划,被人剽窃了。
并且白嫖者,还是皇帝。
泄露消息的,也只能是这个大嘴巴侄儿了。
崇祯一愣,随即欣喜起来。
原来,“叔父”不是看透了自己的身份。
而是以为,自己向皇帝,透漏了消息。
这就可以狡辩,不,辩解的余地了!
崇祯稍作酝酿,便有了主意。
“自从那天,侄儿听了叔父所说的那些话,我便一直忧心忡忡,夜不能眠……”
云逍冷哼一声:“想不到,你还挺忧国忧民的。”
崇祯苦笑。
整个大明,最忧国忧民,也就只有他了。
“我现在的生意,跟宫里面,有些牵扯。”
“上次从叔父这里离开后,因为生意上的事情,我宴请了宫里的内侍……秉笔太监王承恩。”
“醉酒后,就跟他说了叔父的那些想法,没想到,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了。”
不愧是大明天子,立即就把谎给圆了。
王承恩不由瞪大眼睛。
想不到,万岁爷编瞎话的本事,竟然这么厉害。
云逍的眉头一皱:“王承恩?”
王承恩顿时高度紧张了起来。
他在心中,开始暗暗祈祷:云仙长,我跟你无冤无仇,你可千万别害我啊!
崇祯瞥了王承恩一眼,似笑非笑地问道:“叔父也知道王承恩?”
云逍笑了笑,“知道,皇帝的吊友。”
崇祯和王承恩,面面相觑。
吊友,是个什么意思?
打马吊的朋友?
“你好大的胆子!”
“当今皇帝,可是个寡恩薄义的人,要是稍有差池,砍你十次脑袋都不够。”
“你能活到现在,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
云逍指着崇祯,心里一阵后怕。
因为那天,他所说的一些话,很是有些大逆不道。
这要是被崇祯皇帝听了去,那还得了?
崇祯满脸黑线。
朕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人?
王承恩低着头,装作什么都没听到。
心里却是一阵心惊肉跳。
云仙长可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啊!
跟他在一起,没点胆量,迟早会被活活吓死。
云逍不再追究,一再叮嘱道:“以后,可别乱说话了,会掉脑袋的。”
崇祯忙答应下来:“侄儿省的。”
三人继续喝酒。
崇祯的酒量不大,每次都是浅尝辄止,意思一下。
王承恩却是殷勤地劝酒。
云逍毫无防备,来者不拒,每次都是一饮而尽。
很快,就有些飘了。
“遵化大捷,建奴无法攻破蓟镇防线,又被烧了粮草,用不了多久,就会退兵。”
“大明这下子,总该能安稳了吧?”
崇祯见机不可失,有意把话题,往朝政上引。
“安稳了?你想屁吃呢!”
“还是那句话,大明,吃枣药丸!”
云易夹了一块糖醋鱼,醉眼迷离地说道。
崇祯手一抖,手中的筷子,掉落在桌子上。
王承恩一个哆嗦,随即反驳道:“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励精图治,大明中兴,指日可待,你这话,也太危言耸听了。”
“励精图治?呵呵……”
云逍一声嗤笑,嘲弄之意,溢于言表。
这是个什么表情……!
崇祯不悦地说道:“有什么不对吗?”
云逍笑道:“咱们这位万岁爷,不励精图治还好,他这一励精图治,大明反倒会亡的更快,也就是这十来年的光景吧。”
崇祯猛地站起身。
王承恩大惊失色,指着云逍厉声喝道:“你竟敢诽谤万岁爷,诅咒大明朝,就不怕被抄家灭族?”
云逍呵呵一笑,懒得去理睬王承恩,自顾自地喝酒吃菜。
崇祯强忍心中震怒:“为何当今皇帝励精图治,大明却会反倒亡的更快?”
云逍喝了一杯酒,淡淡地问道:“当今天子登基以来,办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诛杀魏阉,肃清阉党!”
崇祯露出得意之色。
他刚登基,就杀了魏忠贤,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解决了阉党之祸。
朝野上下,无不称颂陛下英明,有一代圣君之姿。
崇祯也把这件事,视作得意之作,每每想起,都是自得万分。
云逍呵呵:“魏忠贤不死,大明还有的救,皇帝杀了魏忠贤,呵呵……也就等于是给大明,挖好了坟墓!”
崇祯眉头大皱:“叔父难道相信阉党是好人?”
“又是一个被洗了脑的沙雕。”
云逍指着崇祯,连连摇头。
王承恩说道:“魏阉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难道不该杀?”
“先帝临终前,曾交代当今皇帝三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难道,是先帝糊涂了,连魏忠贤是忠是奸,都分不清?”
云逍一声冷笑。
关于魏忠贤,前世,他在网上,曾跟键盘侠们,论战无数。
不服来辩!
崇祯骇然问道:“先帝遗言,你怎么知道?”
云霄淡然一笑,“你说呢?”
崇祯意识到自己,问了一句废话。
叔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天底下,似乎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知道先帝遗言而已,还叫个事?
崇祯一阵困惑,继续问道:“先帝自然是英明睿智,却为何,要留魏忠贤?”
“魏忠贤死之前,国库每年收入多少?死之后,又有多少?”
“先帝在世的时候,魏忠贤专权,为何没有百姓造反,辽东有宁锦大捷?为何到了崇祯年,反倒民乱不绝,建奴差点打到京师?”
“先帝不理政事,整日在后宫做木匠活,为什么能政令畅通,国库充盈?”
“而当今皇帝,勤勉朝政,励精图治,为什么却反倒内忧外患,朝廷国库、内帑空的饿死老鼠?”
云逍接连反问。
要知道,被后世称作是“木匠皇帝”的朱由校,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
其每天不理朝政,只躲在后宫做木匠活,却始终能保持朝堂的平衡。
这就是本事!
崇祯被问得哑口无言。
是啊!
这些问题,他也很想知道啊!
几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万万没有想到,以前被儒家洗脑的陛下,现在竟然学会了挖坑。
陛下变了,变得让他们都快不认识了!
那个道士,该不是会什么妖法,给皇帝洗了脑子?
崇祯依然不肯罢休,漠然道:“朕记得韩卿、李卿昨日,向朕请辞,为何还不见递上辞呈?”
韩爌、李标闻言,顿时满脸羞愧,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其他大臣,也都懵了。
直到这时候,他们才明白,皇帝想要加封那道士的态度,是何等的坚决。
哪怕是罢黜内阁首辅、次辅,也再所不惜。
那个道士,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能有如此圣眷?
温体仁见机不可失,再次出声:“陛下圣明,像云逍子这种有功之人,理应重赏!”
徐光启犹豫了一下,跟着开口:“臣附议!”
崇祯这才神色稍霁。
还算是不错,还有两个体己的大臣。
谁知,就在这时,顺天府尹刘宗周坐不住了,站出来昂然开口:“陛下,自古以来,百姓都以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
“玉米、红薯、土豆都是外来之物,大明若是耕种,有失天朝体统,也有违祖制。”
“再则,这三样作物不过是刑名之术,近于功利,陛下身为人主,应以仁义为本,方能国泰民安,中兴大明。”
“陛下宠信道士,更非明君所为,望陛下三思!”
刘宗周是当今大儒,人称“千秋正学”,天下读书人的领袖人物。
他的官位,虽然不比韩爌、李标等人,名声却是无人能及。
他此时发声,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让韩爌等人都精神大振。
“腐儒!”
崇祯指着刘宗周,厉声呵斥。
大臣们无不骇然变色。
刘宗周可是享誉天下的大儒。
无论是走到哪里,都是备受尊重的人物。
皇帝这一声“腐儒”,比砍了他的脑袋还要严重。
“如今天灾连年,百姓易子相食,仁义能让百姓吃饱肚子?”
“玉米、番薯、土豆三样作物,可以让无数百姓活命,你却视作不见,把这些作物当做异端。”
崇祯想到云逍关于文官的那些评价,心中冒出一股邪火。
于是言语间越发的不客气,几乎是指着刘宗周的鼻子骂。
“张口仁义道德,闭嘴忧国忧民!”
“黎民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现在有了解决温饱的良法,却反倒极力阻挠。”
“这就是你所说的‘以尧舜之学,行尧舜之道’?”
刘宗周脸色苍白,哆嗦着说道:“臣,臣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
“住口!”
“你们很多人心里的如意算盘,以为朕不知道?”
“你们无非是替富绅、地主代言,生恐百姓有了饱饭吃,他们再也无法通过粮食,来吸食民脂民膏!”
“为了一己之私,枉顾江山社稷,置天下黎民于水火,其心可诛!”
崇祯愤怒地站起身。
一番话,直接扯掉了大臣们的遮羞布。
众臣无不面红耳赤,胆战心惊。
同时心中震骇万分,掀起阵阵狂澜。
陛下自幼受儒家熏陶,对于天下民情一抹黑。
他又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
这样的皇帝,以后还怎么忽悠?
这大明,要变天了啊!
“我看你们圣贤学说,全都学到狗肚子去了!”
“满口都是腐臭言论,朝廷要你这等只会空谈的腐儒,又有何用?”
崇祯声色俱厉。
这次他是动了真怒。
赵家峪的村民,向顺天府衙门献玉米、红薯、土豆。
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挨了一顿板子。
崇祯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
这次召刘宗周这个顺天府尹前来议事。
本打算先行在顺天府推广这三样作物。
没想到刘宗周竟然迂腐到这个地步,还指望他办事?
“叔父”说的,果然没错啊!
这些文官,满口的仁义道德。
争权夺利,一个能顶十个。
真正能办实事的,却没有几个。
可笑他以前,竟然把刘宗周,视作治国救世的能臣。
如果不是叔父提醒,大明注定会亡在这些只会空谈误国的文官手里。
想到十五年后大明会亡国,而自己在煤山自缢,成了千古罪人,死后都无言去见列祖列宗。
崇祯哪里还顾忌什么君王礼仪,还会去给这些大臣们留什么面子?
“臣德不配位,特向陛下请辞!”
刘宗周这辈子,都不曾受过这样的羞辱。
顿时羞愤难当,取下官帽放在身前,跪地不起。
崇祯沉声说道:“准了!”
刘宗周站起身,颤颤巍巍地离开了文华殿。
大臣们无不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同时无奈感叹。
陛下现在,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以把控了。
很明显,他是受了那道士的蛊惑。
长此下去,该如何是好?
可是,让他们继续跟崇祯硬刚,却又没有那个勇气。
遵化大捷,皇帝陛下的威望,正高着呢!
关于云逍的封赏,也就再也没有任何异议。
在全国推广玉米、红薯、土豆的事情,也顺理成章。
“那云逍子,到底是何人,竟然得到圣上如此恩宠?”
温体仁的心里,开始琢磨起来。
他是礼部尚书,掌管天下道士的道录司,正是归属礼部。
温体仁打定主意,明天一定要去拜会这个云逍子,想方设法跟他拉近关系。
以后他能不能入阁,就全靠这道士了。
……!
城南,有一座三进三出的大宅。
此时在后宅中,范公子正在与一名富态的锦袍中年人密商。
范公子名为范常麟。
这中年人正是其父,晋商八大家之一的范家当家人,范永斗。
“遵化内应的事情败露,定与那道士云逍有关。”
“并且这道士,似乎知道我们晋商与大金交易的秘事。”
范常麟一改白天的嚣张跋扈,神态中透着精明。
乔、常、曹三家的商号被查封,人全都被抓了起来。
如今京中的风声,对晋商极为不利。
八大家花了大笔的银子,才从宫里得到消息。
皇帝先后数次微服出宫,都去过赵家峪的吕祖观。
并且极有可能,是皇帝听了道观中道士的谗言,这才有了遵化的变故。
今天范常麟亲自前去试探,那道士果然可疑。
“我们的秘事,那道士怎么可能知道?”
“古怪,着实有些古怪,总不成这道士,能推算不成?”
范永斗长袖善舞,精明过人。
甚至连朝堂中很多高官,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可此时,他却眉头大皱,百思不得其解。
“不管与他有无关系,抓起来拷问一番也就知道了。”
“如果真的是他,走漏了遵化内应的消息,以后跟大金那边,也算是有交代。”
范常麟阴森森地说道。
今天去赵家峪,虽然有所收获。
可临走的时候,被一群刁民围攻。
虽说最后还是逃了出来,但他被砸了好几下牛粪。
头上更是被砸了几个大包,身上到现在还散发着臭味。
并且,那道士风轻云淡的样子,似乎掌控着范家的一切秘密。
这让范常麟心中,隐隐有了危机感。
必须除掉那道士,这才能心安。
“容我想周全了。”
范永斗闭着眼睛,思索起来。
还有一盘蒸红薯,一盘煮土豆。
大臣们面面相觑。
这就是陛下所谓的晚膳?
这是些什么鬼?
徐光启又是一声惊呼:“这是……玉米、土豆和番薯!”
崇祯十分意外:“徐爱卿认得这三样作物?”
“启奏陛下,臣不仅认得,还在自家的田庄里,试种了不少。”
“臣本打算,等明年再试种一批,总结出详尽的耕作之法,再奏请陛下,向全国推广!”
“想不到陛下竟然已经得到了这三样作物!”
徐光启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崇祯欣喜不已,看徐光启的眼神,如同发现了一件奇宝。
谁说咱大明的官员,都是尸位素餐?
这不是有一位关心民生的大臣吗?
过几天就把徐光启带去见叔父,看他还怎么说。
崇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众卿先品尝,其他事情,稍后再说。”
众人虽然都是饿的肚子咕咕叫,可是在御前用膳,必须讲究礼仪。
因此都是吃的十分文雅,却也都吃的津津有味。
感觉这三样食物,简直是这辈子都不曾享用的美食。
等大臣们都吃的差不多了。
崇祯放下碗筷,叹道:“若是天下百姓,每餐都能跟今日一样吃饱吃好,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大臣们都不傻。
意识到今天的正戏来了,于是全都打起精神。
“不知这三样作物,产量如何?”
“是否能当做主粮,又是否适合全国推广?”
温体仁猜出崇祯的用意,十分配合地问道。
崇祯看向徐光启,“徐爱卿,你来给诸位爱卿解答。”
“玉米、土豆、番薯,都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广。”
“臣的田庄里,土豆今年的亩产是四千三斤,红薯五千七百斤,玉米一千二百斤。”
徐光启的话音一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崇祯虽然知道答案,但心中依然不免一阵火热。
韩爌等人心思转得飞快,计算着利益的得失。
很快,他们就想透了,皇帝陛下是打算推广这三样作物。
这样的高产作物,一旦全国推广,对他们有害而无益。
于是乎,众人纷纷出声反对。
“世间绝无可能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人吃五谷,这是常识,除了五谷之外,哪里还有什么新的作物?”
“谁敢保证,这新作物无毒?”
“亩产数千斤的粮食,简直是胡说八道!”
“陛下,臣弹劾徐光启欺君!”
“危言耸听,妖言惑众,荒谬之极!”
王晨恩喝道:“肃静,御前不得失礼!”
崇祯脸色阴沉下来,冷漠的目光,从那些反对的大臣身上掠过。
大殿内,顿时寂静无声。
“这三样作物,早就在福建、广东等地耕种。”
“并且就在京郊昌平赵家峪,有人在全村推广三样作物,因此在大灾之年,依然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能吃饱。”
“这是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你们不曾问过,更不曾查过,怎么就断定徐卿是在危言耸听,还要弹劾他?”
崇祯面带怒意,声音冰冷。
他不仅震怒,同时也失望极了。
‘叔父’说的一点都没错。
这些大臣,心里装的,全都是自己的利益。
哪里会去管百姓的死活?
以前还真是瞎了眼,竟然指望靠他们来中兴大明?
在崇祯目光的注视下,大臣们刚刚有些暖和的身子,又是一阵寒意。
徐光启大吃一惊,问道:“臣斗胆,敢问陛下,这人是谁,竟然也知道玉米、红薯、土豆?”
崇祯答道:“此人是一名道士,道号云逍子。”
韩爌想到前几天的事情,顿时心中一凛:这道士,莫非就是那蛊惑陛下的妖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