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王朝,国祚绵延三百余年,疆域辽阔,北至大漠,南抵南海,东临东海,西接昆仑。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
北方的突厥部落屡屡犯边,南方的蛮族也不甘寂寞,边境烽烟四起,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乱世之中,有一人,名为李长风。
他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年纪轻轻便已名震朝野。
然而,李长风并非只知武力的莽夫,他深知,真正的“大国风范”,并非靠刀剑征服,而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众。
此时,国家边境屡遭外敌侵扰,朝廷上下对于如何应对争论不休。
主战派认为应集结大军,主动出击,给外敌以迎头痛击;而主和派则主张通过谈判,以割地赔款等方式换取短暂和平。
李长风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割地赔款,不过是饮鸩止渴,今日退一步,明日敌便进一丈。
然贸然出兵,生灵涂炭,亦非良策。
吾以为,当先整顿军备,展示我朝实力,威慑外敌。
同时,派遣能言善辩之士,与敌谈判,晓之以理,若敌仍冥顽不灵,再动干戈,方为正义之师。”
他的一番言论,令朝堂之上众人纷纷侧目,皇帝亦对他赞赏有加,遂命他负责整顿军备,并协助外交谈判事宜。
李长风领命后,即刻投身于军务之中。
他深入兵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亲自指导士兵操练,改进兵器装备,一时间,军队士气大振,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初临谈判,崭露锋芒在李长风的努力下,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朝廷派遣的使者团也准备出发与外敌谈判,李长风作为重要参谋一同前往。
谈判地点设在两国边境的一座小城。
当李长风一行人到达时,敌方代表早已等候多时,脸上满是傲慢之色。
谈判伊始,敌方代表便提出诸多无理要求,不仅索要大片土地,还要求巨额赔款。
李长风见状,不卑不亢地站起身来,目光如炬地看着对方,说道:“贵方所提要求,实在荒谬。
我朝向来爱好和平,然亦非软弱可欺。
如今我朝军队严阵以待,若贵方执意挑起战端,想必结果并非贵方所愿。
况且,和平共处,互通有无,方为两国百姓之福,贵方为何非要执着于侵略掠夺?”
敌方代表被李长风的气势所震慑,但仍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