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徐达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优秀文集》,由网络作家“毕奇”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看过很多军事历史,但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这是“毕奇”写的,人物徐达朱元璋身上充满魅力,叫人喜欢,小说精彩内容概括:这里,他心里就有点忐忑。万一以后老四还是走上了造反的路,或者说,原本历史进程影响老四的心态,让朱棣重新对徐妙云有了感情。那自己岂不是成了第三者?朱棡有一种改变历史的茫然和胆怯。试想,几百年前的历史因为自己所发生改变,这种感觉一般人怕是真接受不了。毕竟史书上的写的东西,传承了四五百年。“好啊,说了半天,还......
《大明:开局惹怒朱元璋优秀文集》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保我大明万世江山
朱元璋几乎是闻声而至。
刚刚听到声音,朱棡就回头看到老朱怒火爆棚的朝着自己走来。
“逆子!”
满脸可见的怒容在老朱脸上绽放。
“爹!”朱棡应了一声。
这一声爹把老朱给喊懵了。
咋回事?
朱元璋瞪着眼珠子,咬牙怒道:“你还有脸叫我爹?我没你这个不孝子。”
朱棡眨了眨眼:“爹,你说什么呢?”
听到这话,朱元璋更是气得不轻,气了自己,还能如此不要脸的装傻充愣!
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剑,老朱一下子又心软了。
自己真的要把自己儿子劈了?
“逆子,别动,老子抽死你!”
老朱还是决定用剑抽自己儿子。
“爹爹爹!”
朱棡赶忙制止,脸色有些慌乱。
开玩笑,老朱手里的剑可不是吃素的。
只听到‘啪啪’两声,老朱的剑就横着抽到了朱棡的屁股上,那声音,真是响亮。
“叫你不听话!”
“叫你气咱!”
“好好的婚事不答应,想上战场?”
老朱下手可是真黑,只见他目眦欲裂,手中长剑‘呼呼’作响,落在朱棡的屁股上也是毫不留情。
“父皇,父皇!那是三弟,不要再打了!”朱标赶来,大惊失色的喊道。
朱元璋气得呼吸沉重,一手抓着朱棡的肩膀,沉声道:“这逆子!简直是无法无天,今日若是不教训,他日岂不是要飞天不成?”
朱棡也吃到了苦头。
好在朱标这个当哥的是真实在,上前赶忙拉住了朱棡的手,将朱棡朝着自己身后挡去。
“给咱让开!今儿个咱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这个不孝子。”
“好好的婚事不答应,想上战场?那徐家的大丫头哪里不好了?啊?”
朱棡躲在朱标身后,龇牙咧嘴的揉了揉屁股。
朱元璋丢掉手里的剑,随后怒冲冲的道:“给咱出来,别躲在你大哥背后。”
“惹急了咱两个都打,不想挨打就去给天德赔礼,这门婚事,你是想成也得成,不想成也得成!”
只见朱棡嘿嘿一笑,看着老朱那满面的怒容,跟个二流子一样笑道:“爹,你听听我不答应的理由嘛。”
理由?
朱元璋挑眉。
随后又看到朱棡身上的布衣棉鞋,沉声道:“你是大明的藩王,重视农生确实是可取之处,可并不是要你钻研此道。”
“理由?什么理由都不能成为你拒绝这门亲事的理由!”
朱棡有些急了,不甘心的道:“我又不喜欢那女诸生,凭什么要我娶?”
其实,朱棡并不是不喜欢徐妙云。
只是心里有些不自在。
这毕竟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徐皇后,朱棣的原配夫人,一想到这里,他心里就有点忐忑。
万一以后老四还是走上了造反的路,或者说,原本历史进程影响老四的心态,让朱棣重新对徐妙云有了感情。
那自己岂不是成了第三者?
朱棡有一种改变历史的茫然和胆怯。
试想,几百年前的历史因为自己所发生改变,这种感觉一般人怕是真接受不了。
毕竟史书上的写的东西,传承了四五百年。
“好啊,说了半天,还是不想成亲是吧?”朱元璋的眼神又锋利了起来。
朱棡赶忙道:“不是,爹,我有办法让天德叔心服口服。”
他抗旨不婚,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朱元璋要照顾到徐达的脸面,毕竟徐达可是六公之首,而且还是朱元璋发小,两人感情不同凡响。
若是朱元璋赐婚,朱棡抗旨,脸面上难看的只有徐达和徐妙云。
这年头就是这样。
男子退婚,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被退婚的女子而言,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心服口服?就凭你能造福一方?”朱元璋哼了一声。
这时候,外面也匆匆进来一些人。
马皇后,老十三,还有几个嫔妃。
其中,朱樉跟朱橚也在。
“朱重八!你要杀了我儿子不成?你要造反啊?”
马皇后的声音响起。
朱元璋回头,顿时板着脸冷哼道:“这不孝子,咱这是教训他!”
“有拿着剑教育儿子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砍了自己儿子!”马皇后也沉声道。
朱元璋背着手,气呼呼的看着朱棡。
怒斥道:“过来,跪下!”
马皇后瞪了老朱一眼,随后板着脸道:“老三,过来。”
朱棡走过去,马皇后便问道:“疼不疼?”
朱棡摇了摇头。
“不疼是吧?那你跪下吧,一码归一码。”马皇后说道。
啥?
朱棡愣了下。
随后便看到马皇后那板正的脸色,很是严肃。
这时候,老十三朱桂也跑了过来,声音很是稚嫩的道:“三哥!三哥!你没事吧?”
朱桂跑过来,伸着手要去抱朱棡的大腿。
“三哥没事。”朱棡苦笑一声,随后缓缓跪在地上。
朱元璋此时也微微挑眉,心里好似是有些不忍。
郭惠妃此时微微迈着急促的步子走来。她年龄比马皇后年轻了许多,约莫只有二十岁的样子,很是年轻。五官算不上极美,不过也算是姿容出众。
她是朱元璋义父郭子兴的小女儿,虽然是庶出,不过却很受朱元璋的宠爱。
因为,她是朱元璋的小姨子。
“姐夫,打孩子也不能这么打啊,要是伤到了怎么办。”郭惠妃花容失色的道。
朱元璋一手叉着腰,一手指指点点的指着朱棡。
“这逆子,咱给他相中了人家天德家的大丫头,那丫头多好啊,咱早就让人去问过。”
“啊,人家国色天香,还是出了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你小子还摆上谱了,看不上人家?还跑去跟徐达打赌。”
“你是翅膀硬了想飞了,还是眼里没咱这个当爹的了?妹子,你说说,这孩子是不是欠揍!”
这话一说出来,马皇后也是微微抿唇。
转头看着朱棡,凝眉问道:“老三,你不想娶徐家的大丫头,你想娶谁?”
朱棡挠头。
我咋知道?
这幅身体才十四岁,家伙事都没齐全!一想到一对十四岁孩子搭伙过日子,朱棡就觉得有些别扭。
“爹,娘,孩儿和天德叔打这个赌并不是叛逆,而是儿子现在还不想成亲。儿子马上就要去就藩外地,届时怕是一年半载也难以回京一次。”
“而且,藩王回京,于情于理都是不好的,所以儿子想在这个时间里好好锻炼自己!边塞苦寒,儿子也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太原的高城之中。”
“所以,儿子想要让天德叔心服口服,将他的兵法和带兵的窍门学来!日后,儿子戍边西北,带兵练兵,为我大明训练出强劲的边军!”
“作为边塞藩王,保我大明万世江山。”
第一十七章:揣摩透了帝王心思,你是皇帝?
不多时,朱棡也从朱棣的营帐之中走了出来。
刚出来,就看到徐达脸色阴沉的站在那里。
身上的软甲很是合身,看上去沉稳如山,气势厚重。
朱棡迎上去笑道:“魏国公为何脸色如此欠佳?”
徐达脸色微微抖了抖。
“晋王殿下早就得到了那亩产三千多斤的红薯?”徐达问道。
看徐达的神情,朱棡就知道肯定是老朱拿红薯的事情笑话了他。
毕竟一个当长辈的和晚辈打赌,还输得这么惨,徐达这个大明的开国公爷面子上确实有些挂不住。
此时,徐达也知道自己上了朱棡的套。
朱棡讪笑:“天德叔这是打算反悔?”
徐达瞪大眼睛,沉声道:“我徐达这辈子,就没有反悔这么一说!”
朱棡松了口气。
“说!”徐达上前,抓着朱棡的手腕,声音很是低沉的道:“那洪薯你是不是早就在种了?”
“额……,的确是,那些红薯藤原本是我从一些南洋商人那里发现的。”
“其实那种子根本不算是买得,而是我买了那些南洋商人的瓜果,他们送的!在当地,这些红薯都被当做喂牲口的东西。”
“当时他们说这玩意耐寒耐旱,关键是还不用水浇地,就可以种出很多红薯。”
“我原本不相信,结果种了几个月下来,发现产量确实惊人,而且吃了之后也没什么坏反应。”
“按照本来的打算,是打算等来年开春再多种些,种出来了之后再上报给父皇和大哥的。”
“看没曾想……额……。”
没曾想什么?
没曾想有个傻帽还天真的以为自己的条件很难办到,殊不知完全是正中下怀!
徐达缓缓松开了自己的手。
“此物,确实是神物!这一次,我认输。”徐达开口道。
在朱棡有些不可思议的眼神里,徐达淡淡道:“我行军打仗半辈子,十几岁就拿着刀上战场,可以说如今的地位和功勋,一半靠自己,一半是靠着那些战死的兄弟。”
“比起你们,我更明白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若是从此以后大明再无粮荒,你可知意味着什么?”
在徐达问题下,朱棡开口道:“国土,人口!”
徐达精神一振。
“不错!土地!人口!”
沉默了一会儿,徐达道:“这是我们这辈人的梦了一辈子的事情,看来,有望在下一辈的身上实现了。”
朱棡也微微一笑:“这么说来,天德叔对我跟老四入伍从军的事情,没有异议了?”
“你天德叔刚刚已经答应了此事!”
这时候,老朱从军帐之中走了出来。
朱元璋负手,道:“老三。”
朱元璋看了朱棡一眼。
朱棡点头:“儿在!”
“你想要参军北伐,可以!但是咱给你两个选择。”
“要么做阵前参军,留帅帐之中做一偏将。你天德叔兵法功底深厚,值得你学的地方很多!留在他身边,你学的东西更多。”
“或者……。”朱元璋眼神深邃了一些。
“从伍长做起,暂时抹去你晋王的名号!隐姓埋名从基层开始参军。”
老朱给的两个选择几乎是没有可比性。
阵前参军,那是白捡功劳的位置。
无数将门二代,三代,都是从这个位置上捡功劳开始做起的。
而这个位置,也被默认为是一个镀金的位置。
有时候,一场不大的战事,光是阵前参军就有十几个。
而第二个,就是真正的从伍。
伍长管辖十人,十伍为百户,十个百户为千户。
只要是上了千户以上的将领,那都是有头有脸的。
这也是为了朱棣穿着千户的衣服进营,第一时间就被抓起来。
徐达也看着朱棡。
毫无疑问,若是朱棡选第一个选择,那么他会省心许多。
至少,不用时刻担心朱棡的安危。
而且参军这个位置,说白了就是个摆设,没有哪个大帅会听参军的话。
可要是选择第二个……。
‘小祖宗,你可别犯傻!’
伍长,别说伍长了,就是百户!上了战场那也是要跟着冲锋的。
此次作战的地方是草原,骑马冲锋那是基础。
可再看朱棡那瘦弱的身板,哪里像是骑马冲锋的料子。
诸多原因下来,徐达此时是眼巴巴的看着朱棡。
“爹,儿子上了战场不是为了当摆设,白捡功劳去的!”
“再者,儿子从军,不为成帅才。”
“儿子愿为大明一先锋,为我大明开疆扩土!”
第一个选择,是将自己当成元帅来培养,而帅才,历来位置都是尴尬的。
即便是老朱,也不得不提防。
他绝对不允许出现藩王乱政的苗头。
虽然如今说这些还太早,但是朱棡作为一个了解大明历史的人,还是有必要避免这一切。
朱元璋眼中闪过精光。
对于朱棡的回答没有显得过于意外,却还是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跟骄傲。
“好,这些时日你准备准备,就开始入军随行吧!”
“是!”
第二日一大早,中书省便颁布了一封农事诏令。
诏令的内容并不复杂,大抵就是由三皇子晋王殿下发现了一种可作为粮食的高产量的产物,亩产可达三千斤。
开春之后会在应天府外的皇家庄园进行种植,最多三年,会推广全国种植。
其他如每家每户只能种植两亩,并且红薯不能作为农税缴纳等局限性也相应出台。
中书令衙门,宰相李善长看着手里的奏章,心里头有些不安。
“老师,为何愁眉不展?”
在李善长的身旁,一中年男子奉来一杯热茶,并开口问道。
“这位晋王殿下,近来可是人声鼎沸啊。”李善长抚须道。
“陛下难道不担心这晋王殿下?”
男子继续开口问道。
李善长缓缓收起奏折。
“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只拿他朱家人当自家人!其他人是说不得,骂不得。”
“惟庸,你如今已经是参知政事,未来的次相。对于陛下的心思不要揣摩的太透。陛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臣若是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就把自己当成了皇帝。”
“这话,什么意思?”
站在李善长身边的,正是胡惟庸。
洪武三年,胡惟庸就已经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和李善长师生相称。
听着老师李善长的话,胡惟庸拱手道:“老师这是让愚生不要揣摩帝王心思?”
李善长淡笑,缓缓撑着椅子起身。
“不是不揣摩……,而是,该傻的时候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