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杨报国魏忠贤的女频言情小说《九千岁外孙结局+番外小说》,由网络作家“杨报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七个庄子,加上零散的地方,庄民数量最近半个月没有多少变化,总体还是维持在七千人上下。”“十五岁以下的男孩,有四百三十七人,有七间社学,十一名教书先生。”“壮劳力有两千八百人,其中有不到五十人傍晚去社学读书。”“开垦出的梯田有两百余亩,水浇地六百余亩,平整好的土地有三百亩。”“各庄在保障浇地引水灌溉施肥的情况下,至少需要抽出至少一半的劳动力加入开垦荒地,赶在秋收之前,预估可以增加四到六倍,到时候各庄的田亩总计能达到两万五千余亩。”……老王头,老陈头,王本等,就连李奇和张九年也被专门邀请。李奇和张九年何时坐立不安。内心有种奇妙的心情。王本激动的念道。“太慢了。”杨报国忍不住想到,如果能有土豆和番薯就好了。无论种麦还是稻,虽然大明产量高...
《九千岁外孙结局+番外小说》精彩片段
“七个庄子,加上零散的地方,庄民数量最近半个月没有多少变化,总体还是维持在七千人上下。”
“十五岁以下的男孩,有四百三十七人,有七间社学,十一名教书先生。”
“壮劳力有两千八百人,其中有不到五十人傍晚去社学读书。”
“开垦出的梯田有两百余亩,水浇地六百余亩,平整好的土地有三百亩。”
“各庄在保障浇地引水灌溉施肥的情况下,至少需要抽出至少一半的劳动力加入开垦荒地,赶在秋收之前,预估可以增加四到六倍,到时候各庄的田亩总计能达到两万五千余亩。”
……
老王头,老陈头,王本等,就连李奇和张九年也被专门邀请。
李奇和张九年何时坐立不安。
内心有种奇妙的心情。
王本激动的念道。
“太慢了。”
杨报国忍不住想到,如果能有土豆和番薯就好了。
无论种麦还是稻,虽然大明产量高,可是需要成熟的灌溉技术,特别是在当下地利不太好的荒地上开荒,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
如果是土豆和番薯,一亩大小的荒地,只需要一个人铲土,一个人播种,也就一两个时辰的功夫而已。
土豆和番薯都不需要翻土,挖一铲子土,放上切成小块发芽的种子,再盖上土就行。
无论是种子培育,还是耕种种植,乃至于收获,比起当下的小麦和稻谷,轻松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相当于七八日才能开垦出一亩地,最困难的是梯田,虽然也有缺少耕牛的原因。
丁源做的最端正。
周围的人也很客气。
听说丁源要当官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按照往年的收成估计,到了明年的时候,庄子里就能有五万石的收成。”
“现在庄子里有七千人,年底还要发衣服,加上庄子里的开支,今年虽然是亏空,到了明年多了五千多亩的土地,就能扭亏转盈,大概剩余九千七百余石粮食。”
王本按照正常年景的开销算账,越说越底气不足了。
谁家两万五千亩的大地主,一年到头只能落个九千七百石的粮食啊,才几千两的银子。
王本去过魏府的。
魏府里头随便拿出一样宝物,都不值几千两银子吧。
其他的庄头也面色不太好看。
王庄头以前是李家的庄头,虽然自己没有多少银子,可也是见过世面的。
当然,也有人屏住呼吸。
九千七百石的粮食,足够他们一家子吃几百年了,哪怕是换了钱,也够他们十几代人吃穿不愁。
王本没有把纳税算在账册里。
这是老王头说的。
连小老百姓都知道把自家的田亩挂靠在读书人名下避税,何况是大户人家,那是不交税的。
以自家少爷的权势,谁能收到他们庄子的税。
王本觉得有道理,否则要是减去税负,庄子里一年到头盈余不了多少。
正常而言。
两万千亩的土地,雇佣百名长工,农忙时雇佣几百名短工,又或者直接租给佃户们,这才是常态。
哪里像庄子这般,一年到头要养活七千人。
老人小孩都得管。
杨报国看了眼汪文言,汪文言正在算什么。
两万五千亩的田地,当然不会只养活七千人,王本的算法是每个人都吃饱饭。
按照自己的预期,两万五千亩的土地,至少要养活一万五千人。
其实一万五千人又算多么。
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四府,是京畿地区主要人口大府,实际人口至少有六百余万。
像延庆州、保安州这些地区,人口合起来三十余万,却没有遭灾。
也不对。
杨报国突然升起不好的想法。
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遭灾。
而是因为人口少,所以灾情没有闹大,以至于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所以只记载了四府的灾情。
就算这些地方真没有遭灾,那么这四府的灾民,无论如何也会有近百万。
否则明年的时候,京畿地区不可能闹出轰轰烈烈的造反。
只不过可能轻重程度不一样。
有的灾民完全活不下去了,有的灾民还能熬一熬。
还有辽东呢。
辽东逃难到辽西,以及高丽边境的近百万的难民,这是更加难以面对的问题。
大明无力解救他们。
而后金的治理下更是人间地狱。
当下辽东实际三四百万的人口,等二十几年后,后金入关时,只剩下了几十万人,真真正正的十不存一。
还有陕西……
粮食是变不出来的。
粮食依赖气候和土地。
杨报国舔了舔嘴唇。
“庄子里在明年春耕前,田亩数必须超过三万亩,只要是能耕种的土地,任何角落都不能遗漏,必须要开垦出来。”
杨报国语气严厉。
众人连忙端坐。
“我创办庄子,花费无数的资源,托关系说动福王,去洛阳采购粮食,又是请动兵仗局和御前作的两位老师傅,还请来汪先生坐镇,必然不是你们所想的,忙过了这段时间就可以轻松了。”
众人连连点头。
不敢出声。
汪文言安静的坐着,与旁人无异。
他知道杨报国的想法,只是昨日杨报国向自己说的话太惊世骇俗,的确不能当众说出来。
否则会引来天大的祸事。
看老天爷吧。
如果老天爷真的被这小子预测对了,那自己也只有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
自己总不能连宦官子弟都不如。
敲打了众人后,杨报国留下了丁源,汪文言也在。
“我为你要了份差事,顺义县主簿。”
杨报国直接说道。
丁源仿佛傻了。
他早就听过了这个消息,张大千悄悄告诉自己,他估摸是少爷让张大千专门向自己说的。
可是等了一个月,一直没有动静,他平时都不敢去想。
“少爷让我做什么,我一定不让少爷失望。”
丁源突然醒悟过来,郑重的跪拜在地上。
“没别的事,把富庄的田亩,人口掌握清楚。”
“少爷要对富庄动手?”
丁源惊呆了。
已经有七个庄子在手,少爷竟然还没有满足,自家少爷的胃口得有多大啊。
汪文言摸了摸下巴。
勤勤恳恳,的确不如抢来的快。
富庄可不是普通的庄子。
汪文言连夜写的册子,提出了许多接下来治理庄子的想法,有几处与自己的方向不谋而合。
果然是底层出来的人才,能直指核心问题。
翻到最后一页,只有四个字。
“注意朝局。”
杨报国合上了册子。
汪文言知道了什么吗。
既然发现了,为何又不明言呢。
此人并不是为自己做事。
而是为了百姓。
所以提醒自己,但是又不出谋划策,有种只管庄子,不管其他的意思在里头。
看来。
想要扭转此人真心帮自己,还需要时间,让事实来证明。
朝局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当然是东林内阁。
如果自己不懂政治,只通过明史粗浅的认知,恐怕自己的确会忽略刘一燝。
杨涟这些人的确很出名。
但是呢,某些方面,的确不如刘一燝这类朝堂大佬的眼界,能抓到重点,而不是在旁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果不其然。
刚刚回到魏府,小黄门周进就神色匆匆,把最近京城里发生的事情一一告知。
“御史黄尊素上疏辽东旧事,皇上看过后,同意了内阁,以辽东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
“还有郑家来人,说锦衣卫出了事,要提防东西二司房。”
“魏大珰在内廷被王安当众责骂,魏大珰发了脾气。”
听到黄尊素这个名字,杨报国默默念道。
此人可不是小人物。
汪文言是底层出身,是东林派的智囊,那么黄尊素就是科道出身,东林派根正苗红的智囊。
一个是暗,一个是明。
“此人上疏说了什么?”
杨报国问道。
内廷的小黄门很多,没有入宫的阉人更是不可计数,而周进是杨报国挑选出来的。
听到自家少爷的询问,周进竟然一字不差的背出黄尊素的奏疏内容。
“此人奏疏里把万历朝以来,辽东建奴如何得势的缘由,很详细的解释了一遍。”
“万历十一年,辽东总兵李成梁扶持奴酋努尔哈赤,上疏朝廷,因奴酋祖辈有功,朝廷因此而接纳。”
“李成梁亲自率兵,诱斩叶赫贝勒清佳努、杨吉努并三百一十一级,又设伏斩一千二百五十二级。”
“扫除奴酋之敌,是岁,受我大明敕书三十道,战马三十匹,袭祖职建州左卫指挥使。”
“从此,辽东各兵配合建州,屡次荡平各部。”
“多年来,奴酋努尔哈赤七次入京朝贡,其余派人入京数不胜数,获得封赏,靠着互市之便,得到物资无数,从而兵强马壮,又有辽东总兵之助,无往不利。”
“万历三十六年,建酋桀骜非常,旁近诸夷,多被吞并,恃强不贡,而朝廷枉视,以至于今日之祸。”
……
好嘛。
果然是东林派的作风。
小皇帝朱由校刚刚登基的时候,杨涟左光斗等人就日复一日的告诉小皇帝,是他们的功劳,才让小皇帝顺利登基。
那几个月来,东林派主要做的事,就是抓着三大案做文章。
把事情定性死了。
东林党的功劳也被成功定义。
现在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同样的做法,的确像是黄尊素的手笔。
任何事有利有弊。
东林势力在万历朝没进入过内阁,这对东林的势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但是在天启朝,靠着三大案翻身做主,掌握了内阁的东林势力而言,大明有今日的诸多弊端,全部成为东林势力手里的宝剑。
正是因为朝廷以前不亲贤人,而亲小人,不用东林派,才有了如今的现状。
这话说的,没人能反驳。
谁让以前的大臣们的确没做好呢,把大明弄成了这副样子。
按照他们的说法,如果是东林势力来做这些事,哪里会有今日的弊端呢。
这话还是没法反驳。
因为东林党以前没做啊,所以他们有无限可能。
于是。
东林势力的呼声,发展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几区统一的民间舆论,让东林势如破竹,无人可挡。
大量的读书人加入东林派系,隐隐有了独霸科道的霸主地位。
这就很恐怖了。
朝堂上是东林派的人。
地方读书人,这些后备官员还是东林派的人。
掌握了现在。
以及未来。
大明到底是谁的天下?
“外祖就没有阻止?”杨报国好奇问道。
周进这几个月,地位水涨船高,虽然还是普通的小黄门,但已经不可小觑。
不光魏府的事情打理的明明白白,内廷的事也没有漏下。
“还是要从几日前说起,陕西地方官员上报陕西各地州府灾情严重,多年大旱,民不聊生,千里无人烟。”
“万岁爷看到奏疏后,询问内阁。内阁告诉万岁爷当下大明的形势,无兵、无粮、无钱。”
“然后旧事重提,辽东要不要?”
周进也是佩服。
两眼放光,激动道:“他们还有人主动为皇帝想办法,提议说不要。少爷您想想,万岁爷能同意吗。”
杨报国摇了摇头。
“辽东的事情到了如此地步,本来是大臣们的责任,万一皇上说放弃辽东,那岂不是皇上背锅。”
万历皇帝虽然是祸首。
可万历皇帝的旨意,连京城都出不去,所以真正管理地方的,还是官员和地方乡绅。
杨报国的确认为,大明今日之祸,不提天灾只论人祸,以官员和大户为首。
周进两手一拍,认可道:“是啊,万岁爷自然不会同意,可既然要保辽东,那该怎么办?”
“所以刘阁老说先把辽东的事情解决,等解决了兵祸,方有余力,全力以赴来赈灾。”
“万岁爷同意了全力解决辽东,接下来,大臣们都说应该让王化贞成为辽东巡抚,如此才能上下一心,万岁爷不好反对。”
周进叹服。
这才叫步步为局。
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
杨报国也不得不佩服。
枪杆子里出政权,当下虽然没有这句话,可人们还是知道军权的重要性的。
大明的文臣,很早就开始知道要抓军权,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而已。
东林派虽然才开始掌握内阁,可也是直奔关键。
辽东无可否认,已经成为边镇之首。
谁掌握了辽东军务,谁就掌握了大明最大的力量。
既然内阁掌握了军权,也就难怪王安有底气反击魏忠贤,开始下场厮杀。
如果自己没有料错。
接下来就该锦衣卫和东厂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京营在文官们手里。
地方精锐也在文官们手里。
锦衣卫也在文官手里。
除了东厂和北镇抚司。
东厂是因为内廷的关系,所以文官难以掌控。
北镇抚司独立于三法司,不经本卫,也就是不经过锦衣卫,直接奏请皇帝。
如果不是自己,其实北镇抚司也被文官们拿下。
可惜。
人算不如天算。
刘一燝漏算了一样。
杨报国决定要反击。
野兽捕获了食物,会找到隐秘的地方进食。
两万亩的土地,是自己的核心计划,不允许被其他人插手,哪怕是魏忠贤也不行。
经历过上次的事件,杨报国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
如果自己和魏忠贤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那自己怎么解决魏忠贤的逼迫呢。
自己是魏忠贤的外孙,这层身份可以帮助自己壮大自己的实力,但是呢,自己必须建立只属于自己的势力。
东林党许多人是暗着贪,还有条底线。
阉党多数人是明着贪,已经没有了底线。
以后自己的敌人,不光是东林党,更有阉党,随着自己的基业越来越大,阉党难道视而不见?
这就是核心利益矛盾。
王安与魏忠贤的矛盾也属于核心利益冲突。
发现汪文言失踪后,王安内心越发的紧张,再也按耐不住,找到了内阁刘一燝。
朱由校登基后,内阁首辅方从哲被弹劾,刘一燝接任,成为了内阁首辅。
王安偷偷出宫。
路上懊悔。
如果杨涟还在好了。
泰昌皇帝驾崩后,李选侍勾连郑贵太妃控制了朱由校,外头的大臣们没有了主意。
杨涟带头闯宫,态度极其强硬。
王安非常欣赏杨涟,两人关系非常好。
谁知道朱由校登基后,竟然罢免了杨涟,让其归乡,哪怕自己为杨涟说好话也没用。
如果杨涟还在,以杨涟的性格,哪里会任由魏忠贤嚣张,早就进宫直接打死魏忠贤。
可惜。
杨涟走了,再也没人敢乱来。
反而敢乱来的魏忠贤势力越来越大,哪怕杨涟回京,也不可能进宫打死此贼了。
“唉。”
王安叹了口气。
刘一燝很忙。
辽东的事,还有薛国用的任命,不知道为何,小皇帝不太听话了,难道是听信了谁的谗言。
得知王安登门拜访,刘一燝一头雾水。
这要紧的关头,他来干什么。
很快。
王安被人引进来,见到了刘一燝,向他求救。
“此贼胆大妄为,没想到才几日的时间,已然成了气候。”听完王安的解释,刘一燝敏锐的发现其中的复杂。
“他真敢对王公您动手?”
刘一燝还是不太信。
王安苦笑。
汪文言告诉自己的时候,王安也很怀疑,等汪文言失踪,王安反而肯定。
现在朝堂上是东林党,京城里能对汪文言下手的,肯定是魏忠贤的人。
连汪文言都不放过,这不是明摆着要对付自己。
见到王安的神情,刘一燝越发的为难。
以前的魏忠贤不过是条小杂鱼,虽然没有驱逐此人成功,可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所以也就没有太过在意。
没想到现在成为了大麻烦。
思来想去,刘一燝说道:“张国纪之女,还有段黄彝之女即将入宫,有了她二人的帮助,王公公何愁不能稳住皇上。”
张国纪之女将会是皇后。
后宫之主。
王安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头子。
还有自己。
堂堂内阁首辅。
刘一燝倒要看看,魏忠贤如何扳倒王安。
倒也是奇怪。
如此厉害的联盟,怕的不应该是魏忠贤么。
刘一燝摇了摇头,感到了可笑。
王安胆子太小了。
“还有刘侨。”王安骂了起来。
“刘阁老要好好说说他,让他署理北镇抚司,如今倒好,锦衣卫能不能听他的?”
“刘侨性格如此,此人做事有分寸,只不过做事缓和,锦衣卫有他看顾,没有问题的。”
刘一燝反驳。
王安无可奈何。
越来越想念杨涟了,此人如果还在京城的话,哪里会有这么多借口和理由,干就完了。
刘一燝固执,王安也只能半信半疑,也只能如此,回去了皇宫,躲着魏忠贤,只等着皇后登位。
……
京城。
新宅子。
“为父只是秀才,帮不了你,你进了宫,许多事多听听内廷太监王安的想法,此人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名声也不错,他一定会精心照顾你的。”
外间送来了无数的礼品。
宫里也派了人来。
张国纪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女儿会成为皇后,他一个秀才而已,泼天的富贵,让他内心除了惊喜之外,还有惶恐。
人们之所以找到自己,张国纪不傻。
自己一个秀才,所以他们支持自己家的女儿。
但这是好事。
对自己对女儿都是好事。
所以张国纪很乐意。
张嫣咬着唇。
少女紧张。
要去皇宫,那么大的皇宫无依无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内心非常害怕。
见到女儿神色,张国纪连忙安慰。
“你德性淑贤,即将能成为一国之母,以前你照顾弟妹,以后照顾天下。”
“外头有贤良歌颂美德,内有刚正不阿的太监帮助,你不用怕,为父都为你想好了。”
张国纪安抚。
张嫣眼圈通红,缓缓的点了点头。
……
客氏也没闲着。
各地的管事太监,督军太监,专务太监等等,源源不断的往内廷输送孝敬。
他们在地方大捞特捞,起码有一半得往宫里头输送。
京城二十四监。
监监大太监都有份,更少不了司礼监。
客氏收了不少的孝敬,魏忠贤收了更多,不光置办了许多宅子,还添置了许多田地。
“把这些田地送去给报国。”
魏忠贤交代。
外孙生气了,魏忠贤只能变相低头,希望这小子识相点,见好就收。
谁让自己是他外祖呢。
只当这辈子来还债。
“还有多搜刮些美女,你们这件事办不好,客妈妈生气了,杂家也不保你们。”
太监们连连点头。
客氏不光让魏忠贤为她搜集美女,还找到了郑贵太妃。
泰昌皇帝当皇帝的那个月,郑贵太妃可是送了许多美女给泰昌皇帝,客氏知道郑贵太妃手里有人。
于是短短的半个月,后宫里进了许多美女。
朱由校成人了。
流连忘返,乐不思蜀,都快忘记皇后入宫的大事了,还是王安派人来提醒。
不过朱由校在客氏的服侍下,很快又忘之脑后。
日夜与美女们神魂颠倒。
白天和魏忠贤玩耍,晚上与客氏送来的美女共度良宵,辽东的局势也变得稳定,没听到敌军的消息。
这个月,朱由校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快乐,天下永远安宁,多么的美好。
“高。”
“实在是高。”
魏忠贤从内廷回来,有气无力的说道。
魏忠贤很灰心。
以前的时候他在内廷,听说连万历爷都对付不了大臣们,但是的魏忠贤只觉不懂。
天下的事情,还有皇帝管不了的?
后来经过郑贵太妃的事,还有李选侍,乃至于朱由校登基,这些亲眼所见,让魏忠贤有些惧怕大臣们。
太厉害了。
他也想像王安一样,和大臣们交朋友啊。
为什么王安能和他们当朋友。
自己却不能呢。
魏忠贤有些委屈。
王安能为大臣们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可惜大臣们不在乎自己,只把自己当敌人。
所以魏忠贤硬着头皮,不过他从来没有冒犯过外廷,只不过想要在内廷自保而已。
对付的都是内廷的人。
为什么外廷的人这么气愤呢。
杨报国看得好笑。
都想跟人家当狗啊。
“不就是王化贞升任辽东巡抚么,等熊廷弼到京,皇上还是希望他复任辽东经略的。”
杨报国故意说道。
魏忠贤果然以为外孙不懂,有气无力的说道:“那薛国用在辽东如果差事办得好,又有王化贞替他说话,加上内阁,难道皇上还会一意孤行,执意要换掉此人不成。”
更让魏忠贤不爽的是,熊廷弼也不是自己的人啊。
争来争去。
输了自己就惨了。
可是赢了,自己却连根毛都捞不到。
“你有什么主意?”
魏忠贤指望。
自己这外孙法子多,以前帮他解决了不少事,之所以催他回来,也是希望外孙能帮自己出谋划策。
杨报国没有主意。
这回。
不打算帮魏忠贤。
首先。
辽东的事属于外患,自己不牵扯东林派的后腿,如果东林万一把辽东祸乱平了,那就没的说,以后自己让着点。
其次。
东林如果没能力解决辽东的问题,那也没必要放在心上。
因为薛国用要死了。
他很快会因病不能任事,辞去了辽东经略的职位。
所以东林派的目的落空。
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辽东经略这个关键的职位,还得落到熊廷弼的头上。
那么东林派会甘心吗?
定然是不甘心的。
这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指望过东林派。
内斗大于外斗。
自己反而可以借着东林党的手,让魏忠贤干着急一段时间,免得此人得势变嚣张,连自己的话都不大理会了。
然后呢。
疾风知劲草。
自己手里收拢了不少人,现在自己看起来势弱,能有多少人能有忠心。
口上说了效忠自己,见势不对立马改换门庭。
这是大多数人的人性。
自己也不在乎。
不过呢,那些能有职业道德的人,将会成为未来自己真正的左膀右臂。
所以杨报国没准备出手。
稳坐钓鱼台。
一箭双雕。
“祖父还是先准备皇上的大婚吧,如果这件事出了差错,会让皇上不满的。”
杨报国提醒道。
魏忠贤挥了挥手,“你前些日子在万岁爷跟前说的那些话,万岁爷从来不当众提,却记在了心里,十分厌弃那张家女,你客奶奶逢人就夸你。”
张家女,也就是未来的皇后。
还是小女孩。
这事办的,的确不地道。
不过没法子。
政治嘛,有时候需要些肮脏的手段。
如果此女被打入冷宫,自己让宫里的太监关照下,免得她的日子太过悲苦,也算是尽了人意。
所以。
魏忠贤、客氏,加上郑贵太妃,最稳固的三角联盟,所以魏忠贤现在的权势,已经比历史上提前壮大了许多。
而且内廷里更稳固。
等解决了王安,当东林派在辽东失败后,就可以让魏忠贤提前出面,开始在外廷掌握权势。
提前了三年。
如此这般,自己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做准备。
杨报国想道。
灾情会越来越严重,而不是像人们理解的,顶多熬个两三年就过去了。
有了这几年多出来的时间,自己可以准备更多的物资。
“你客奶奶想要赏你,准备让万岁爷升你官。”
“哦?”
升官?
好事啊。
杨报国一脸好奇。
“等着吧,最近万岁爷也忙,你客奶奶还没开口的机会,最近不消停,你也收敛点。”
魏忠贤得不到主意,也没生气。
不厌其烦的交代了外孙几句,又关心了自家外孙庄子里的事,到底是自己的亲外孙,魏忠贤还是很在乎的。
见外孙又长个子,魏忠贤内心宽慰。
得想个法子,让外孙改姓。
姓什么杨。
应该姓魏。
老魏家的孩子。
魏忠贤没有透露,呆了一下午,赶在天黑前回去了内廷。
“有哪些人会是劲草呢。”
杨报国默默想到。
自己手里的核心人才太少了,需要更多的,只听自己命令的人,否则许多事不敢去做。
那些事做大了,会惊动天下啊。
现在。
暴风雨之后,看看吧。
杨报国有点不忍。
……
锦衣卫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两千人,到了明正德时期,锦衣卫人数高达六万余人,随后开始撤裁,慢慢降低到三万。
北镇抚司只是锦衣卫里面的一个小衙门。
缇骑更是极其一小挪。
才六百人左右。
而且不属于正规锦衣卫军户,属于临时合同工,职能单一。
核心五所,每所十司、分别是銮舆司、擎盖司、扇手司、旌节司……负责皇宫各司其职。
又有从属六所、功能六所。
这些框架才是锦衣卫真正的作用,拱卫皇城,护卫皇帝,自给自足的天子亲军。
京营保卫京城。
锦衣卫贴身保卫皇城与护卫皇帝。
各部堂官以前是勋贵子弟担任,自从文官掌权后,各部堂官早已是文官子弟继任。
勋贵子弟只保留了南镇抚司,成为了皇帝萌荫权贵子弟的自留地。
就算如此,也有大量的读书人占据南镇抚司,获得了实职,萌荫的权贵子弟只挂名虚职。
刘侨做事温和,受到了卫所衙门内部同僚们很大的压力,于是开始对北镇抚司下手。
内廷东厂,外廷北镇抚司。
两处都开始了打击。
哪怕是左都郑养性面对这等形势都无能为力。
上一次他躲回了郑府,这一次更不会为了别人,也就是杨报国的利益出头,仍然选择了躲回郑府。
首当其冲的是原来属于郑家,后来又投靠阉贼的人。
李伯升最先遭殃。
少爷去了一趟小东庄。
几天来。
至少数百名灾民涌入了汤山一带。
到处都是乞讨的人。
“给口吃的吧。”
“只要给口吃的,让干什么都成。”
“行行好,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皮包骨的惨状,让各地原来的佃户们心惊胆战,没想到外头变成了这幅光景。
劣币驱逐良币。
许多佃户本来打算抱团去找新主家谈判,结果被许多灾民冲击进来,正如那些庄头说的,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
没人再敢提不干。
老王头做的最好,最先谈妥了上马村的事情,连忙向杨报国邀功,证明自己的才能。
“灾民手里没有农具,也没有谷种,还有耕牛,所以威胁是威胁,想要春耕不受影响,还是要让原来的佃户们同意。”
老王头说道。
“原来那些地主家的耕牛不够?”
“不太够。”
“如果灾民多了,打造农具来不及,而且两万亩田地需要的谷种不是小数量。”
担心小贵人不懂种地,老王头解释的很详细。
什么每年里,农户会从收获的粮食里,留下明年的谷种;打造全新的农具,和找工匠对农具修修补补是两回事等等。
“如果种粮,农具,耕牛都由庄子提供,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短时间内,没地方能买全。”
“特别是耕牛,平常没人会卖,都是自家配种,市面上少有的卖,多数为病牛死牛。”
“其实刺头问题倒不难解决。”
老王头感慨。
果然是术有专攻,这老头为李家管理庄子多年,治理佃户的经验丰富。
虽然自己不怕人闹事,但佃户们闹事会耽误时间,而自己缺的就是时间。
也不对。
其实什么都缺。
杨报国无奈。
“所以庄子想要保证所有的田亩顺利春耕,其实也离不开原来的佃户们?”
“是的。”
“倒不是离不开,只是时间紧,如果少爷不在乎今年有些田亩空着,那也没必要在乎佃户们手里的东西。”
“还是谈谈吧。”
杨报国不希望有一亩田空着。
大明虽大,没遭灾的地方却不多,每一处能耕种的田地,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容不得浪费。
“告诉原来的佃户们,如果愿意拿出自家种粮,耕牛的,庄子用市场价购买。”
“并承诺他们,日后庄子办社学,他们家的孩子,可以优先上学,不要学钱。”
杨报国画了个饼。
虽然是市价,可谁愿意卖自家的种粮和耕牛呢。
但是开价高了,不是杨报国掏不出,而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包括向福王买粮。
福王就算同意向自己提供粮食,可是绝对不会同意白送。
自己要的又不少小数目。
只能如此。
老王头汇报完后,得到了少爷的夸奖,又赶回去上马村,继续与佃户们谈判。
很快,其余的庄头也先后来了。
大多都是老王头说的一些事,没有新的问题。
十几位庄头里,有三位庄头办事不利,杨报国直接驱逐了出去,让办事能力强的庄头管起来。
分别是老王头,老陈头,还有个读过书的,但是没有功名的童生叫做丁源。
三个人都没有抱怨自己的事情变多了,没有人觉得自己干得好,竟然要干的活更多,反而先后感激少爷重用他们。
杨报国对庄子里的进度比较满意。
这就是竞争带来的好处。
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把干的好的人选拔出来。
可以把活干好的人,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权利,就能把更多的事情做好。
虽然只是普通的庄头,可谁说这些人里头就不能成为日后的宰相之类的呢。
永乐盛世。
不也是很许多原本普通人,跟着朱棣发家,然后成为六部高官,在他们的治理下,迎来了永乐盛世么。
比如朱棣还在北平当燕王时,北平的金忠,李友直等人,这些原来普通军户、小吏,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兵部尚书工部尚书。
童生丁源不只会管理庄子,文章算数都是拿手的本事。
最开始的时候,杨报国印象不深,很快崭露头角,不光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也开始献策。
“两万亩田地,大多数在七个村庄里头,只有小户的田亩还没有动,所以大体是连成片的。”
“又是上好的土地,也不愁水源,学生建议化繁为简,分成七个庄寨。”
“每个庄寨设立负责的庄头,责任明确,方便管理,少爷只需要管好庄头,通过庄头就能管好庄子。”
“你不做官可惜了。”
“学生才疏学浅,连秀才都考不上,如何敢奢望做官。”丁源恭恭敬敬。
“哈哈。”
“谁不想做官,你也不用隐瞒,这些人之常情,我并不鄙视,反而希望你能有广大的志向。”
“只要你好好为我做事,展现出你的才能,对于有才能的人,我绝不会辜负。”
“只要你信任我,愿意跟随我,日后少不了你的官做,你才能越高,给你的官越大。”
丁源激动了。
狐狸的尾巴藏不住。
实在是少爷画的饼太大。
虽然眼前的少年只是千户,可丁源内心清楚。
自家少爷不光是内廷正得势魏忠贤的外孙,还是皇上最信任的乳母的干孙子。
自己什么身份?
读书无用的童生罢了,谈什么前程道德,岂不是让人嘲笑。
哪怕是宦官子弟,丁源也打定了主意跟随。
“建立七个庄寨的想法,你提议的很好,就按照你说的去办,你与老王头老陈头讨论,商议出具体的过程,然后送去京城交给我过目,没有问题的话,就按照你的方法去做。”
“学生这就去办。”
丁源说走就走,恨不得当天把事情办完。
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如果放在官场上,哪怕是件小事不也得拖上个三五月。
连辽东如此紧急的大事,朝廷还没有个定论。
杨报国摇了摇头。
庙小有庙小的好处。
庙大有庙大的难题。
后金虽小,五脏俱全,努尔哈赤又是个老于军事的,虽然其性格残忍野蛮,可是后金效率办事极高。
如今没有攻打辽西,并不是后金拖拉,而是后金正消化巨大的辽左。
等后金把辽左消化完,实力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是大明可以轻易解决的边患。
如此的时机竟然被轻易错过。
任由后金消化辽左,而朝廷的大佬们却还在党争,甚至提出是自己稳住辽东的功劳,以打击政敌,真是可笑至极。
最新评论